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 电影新闻

才12岁,他已经坐了12年“牢”

导读: 五一档,有部电影其实肉叔没说。其实好早前就看过它了,只是一直没想好要怎么跟大家聊。打死我也想不到,在《复联4》阴影下的五一档,这部没有大腕儿参演

五一档,有部电影其实肉叔没说。

其实好早前就看过它了,只是一直没想好要怎么跟大家聊。

打死我也想不到,在《复联4》阴影下的五一档,这部没有大腕儿参演、故事发生在遥远小国、语言是阿拉伯语的小众文艺片,会成为唯一的票房黑马——

在复联的虎口中夺走1.89亿

尽管各路大咖一个劲儿地喊加油——

但。

相信肉叔。

它远比大咖们的声援,更棒。

不卖关子了,就是它——

何以为家

كفرناحوم

影片刚开始,故事就摊牌了——

法庭上,小主角扎因将爸妈告上法庭。

原因呢?

六个字:他们生下了我。

听起来够疯狂,什么原因导致一个才十二岁的小男孩做出这样的事?

扎因一家人,住在黎巴嫩一所租来的破房子里。

穷到连张正经的床都没有,一窝小朋友得挤在地上一起睡。

跟爸妈仅仅一帘之隔,破帘子完全挡不住爸妈晚上哼哼哈兮的声音。

没有书读,没有玩具,扎因不仅得去杂货铺打工,甚至还得流窜各个药店撒谎,用各种借口买处方药,再用土法做成禁药。

用水化开禁药,衣服泡进去再晒干。

一家人就能以“送换洗衣服”的名头,把沾满了禁药的衣服,送给在牢里的哥哥,赚一笔生活费。

这一天天的,够忙了吧?

不够。

扎因还得跟弟弟妹妹们一起上街卖自制饮料贴补家用。

三不五时的,还会被不怀好意的成年人骚扰。

12岁的扎因,最喜欢的人,是11岁的妹妹萨哈。

然而。

仅仅是两只鸡的彩礼,爸妈就把11岁的萨哈,嫁给杂货店老板。

受够这鸟气的扎因,决定离家出走。

在半部电影时长的“扎因离家出走记”中,他去过游乐场、住过棚屋、在露天市场流浪、重操禁药勾当、被街头混子殴打。

像只受惊的小兽般,龇牙咧嘴地游走在破败的混凝土森林。

也有了一个异父异母的“弟弟”,黑人婴儿尤纳斯。

尤纳斯的妈妈是非法滞留者。

这天,她被移民部门抓住,扔进了监狱,只剩下扎因和尤纳斯在破旧的棚屋相依为命。

一个小豆丁,领着另个更小的豆丁一起生活。

他们要怎么办?

扎因的故事,不知道看哭了豆瓣多少人——

从一句话的简介就直击心灵,再到120分钟完整故事一直受到着冲击与震撼。 三个看片小伙伴开篇就哭得稀里哗啦,结束已经泣不成声。真的是一部还没看完就想让全世界去看的电影。(@甦)

为啥?

当然,最简单的原因是——

他们太惨了。

扎因在露天市场流浪时,认识了一个叙利亚难民小姑娘。

小姑娘跟他说:

我要移民去瑞典。

那里的小孩,有自己的房间,不敲门不能进,谁进门由我决定。

而且,那里的小孩,都是自然死亡的。

她和扎因,生活在“瑞典小孩”的反面。

没有自己的房间、没有自己的隐私、甚至随时可能毙命。

贫穷、混乱、衰败,如同跗骨之蛆般地叮咬着这里的生活。

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就被这腐朽的生活牢牢束缚住了。

影片中有两个特写镜头,肉叔印象特别深——

扎因还没离家出走时,最小的弟弟,被铁链拴住。

扎因离家出走后,尤纳斯被绳子拴住。

明明是象征着新生和希望的婴儿,却被拴在那,任凭怎么哭喊,怎么挣扎都没用。

新生和希望?

没有。

这里只有被拴住的死亡和绝望。

不信你看扎因离家出走后,最重要的故事发生地,游乐场。

游乐场象征着什么?

童趣、欢乐、梦幻。

但这里的游乐场。

黯然、死寂、灰败。

就连闪耀的平民超级英雄蜘蛛侠,在这里……

也变成了衰老得不堪一击的老头儿,而且还改名叫蟑螂侠。

扎因第一次坐摩天轮时。

看着窗外还算是美丽的夕阳景色,他的表情却是这样的。

空洞,乏味,了无生趣。

——跟他将来在监狱里的表情一模一样。

在这里,生活本身就是牢笼。

牢笼里,没有梦幻的寄生空间。

牢笼里,只有毁灭的无限轮回。

11岁的妹妹萨哈,婚后几个月,匆匆死于难产。

她甚至还没进到医院大门,就已经被宣告死亡。

扎因入狱后,妈妈却告诉他——

我又怀孕了,不久之后,你就会又有个弟弟或者妹妹。

如果是女孩,我们准备给她起名“萨哈”。

像是又一次轮回。

扎因彻底愤怒了,但又无可奈何,愤怒地把妈妈探监带来的糖果扔进监狱,丢下一句:

ta将跟我一样。

他生气,但小小年纪就闯荡江湖的他又非常清楚,他生气并没什么卵用。

这下,你能明白扎因,在法庭上对爸妈的那段控诉了吧: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就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管子和皮带。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连我的破鞋都他X的比它更华美。

通常情况下,哪怕孩子们再惨,电影都会为父母申诉两句——

我们也没办法啊,我也不想这样啊。

就像《狗十三》里,老爹也有他解决不了的无奈。

银幕上一直被塑造得绝对强硬的男人,在暴露软肋时,也会慢慢从哽咽变成捂着女儿眼睛不让她看见自己的泣不成声。

扎因的爸妈也在法庭上倾诉过,甚至落泪。

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我对自己说“嫁了她,起码能有张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我也不想这样。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你连做噩梦都活不下去,换成你是我,早就上吊自杀了。

但跟其它的电影里,让人心生同情的成年角色们不同——

在《何以为家》里,你绝不会同情他们。

为什么?

因为他们搞错了问题。

是。

就跟扎因爸爸说的似的,他也不想这么穷,他要是有选择的话,他也想给孩子们一张真正的床。

但这是扎因最关心的问题么?

一张舒服的床,一顿美味的大餐,一台彩色电视机?

错了。

真的错了。

扎因妈妈特别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不懂事,为什么这么不知道体谅我们,为什么这么恨我?

你说为什么。

我们倒带一下整部电影。

刚开始,法官问扎因多大了。

扎因摇摇头,看着爸妈:

我不知道,问他们好了。

不光扎因自己不知道,他爸妈也不知道他多大了。

他们只是把孩子们当成烦人的小东西,根本漠不关心。

再来。

妈妈带着“换洗衣物”,准备去监狱探监,扎因在一边帮忙。

他啥话也没说,也没捣乱,可能妈妈自己觉得烦吧,仰手就是一巴掌:滚。

路上,对身边的扎因一路冷脸。

到了监狱,却对铁窗里面的大儿子却笑脸如花:

我们的“袜子汁”,可比肉还值钱。

我为你骄傲,儿子

为啥?

因为大儿子在里头赚得多呗。

他们只是把孩子们当成赚钱的工具,谁能赚就爱谁。

甚至。

老爹天天不工作,哪怕女儿没钱治病,也还是躺在沙发上睡大觉。

一边再自怨自艾:要不是你们,我也不至于这么惨。

在他们眼里,孩子们是有“原罪”的,孩子们是他们贫穷的唯一原因。

要不然,怎么会跟亲儿子这么说话:

我诅咒你和你降生的那一天!

你看,问题哪里是贫穷啊!

问题明明是我们看到的:

在扎因的家里,我们能看到污言秽语,能看到拳打脚踢,能看到牢骚抱怨,贫穷困苦等等等等。

但,哪怕再睁大了眼睛,就是看不到——爱。

够残酷吧。

还有比电影更残酷的。

余华说:现实比我的小说更有想象力,我根本比不上,我很嫉妒它。

没错。

比电影更残酷的,是现实。

《何以为家》的故事,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而成。

里面的一切,几乎都是导演娜丁·拉巴基真实经历的所见所闻。

娜丁·拉巴基

《何以为家》的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男主角扎因本名就叫扎因,他和萨哈的饰演者埃赞,都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

在拍摄过程中,埃赞一度被拘留;尤纳斯妈妈的扮演者同样因为身份问题被捕;那个又萌又让人心疼的宝宝尤纳斯,在影片拍摄完成后,就被驱逐至肯尼亚。

他们来自战乱、来自纷争、来自贫穷、来自离散。

对于他们而言,就像片名。

天下之大,何以为家?

说到片名。

《何以为家》的阿拉伯语直译,其实是“迦百农”。

一座《圣经》中的城市,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

耶稣下到迦百农,就是加利利的一座城,在安息日教训众人。(《路加福音4:31》)

它是耶稣曾经选中的城市。

现在的迦百农,则是加利利湖西北岸、约旦河西5公里外的一处废墟。

它是上帝已经遗弃的城市。

同样的,迦百农在法语和英语中,不管是写作Cafarnaúm还是Capernaum,意思都是“混乱”,暗示了电影主角所生活的环境,破败不堪——

生活在此地,生存是奢望。

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接受采访时说过,她拍《何以为家》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至少不要再犯扎因爸妈的错误:

我非常理想主义,特别是我相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我坚信电影即使不能改变现状,至少也可以引起话题,或者引发人们的思考。

不同于电影里的绝望。

思考,就是希望的开始。

就像片尾,移民官跟拧巴着脸的扎因说:

扎因,微笑一下。这照片是放在护照上的,又不是死亡证明。

过去的126分钟里从未笑过的扎因,终于笑了。

你看即将奔向新生活的扎因,笑容里的希望。

多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