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引发了很多观众对于原生家庭之痛的议论。
剧中女主角苏明玉的一句质问,听来无比扎心:
你们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为什么?!
这句控诉道尽了女主角多年来,在这个了家庭中的所遭遇的冲突与伤害。
从早些年豆瓣上“父母皆祸害”小组,到后来的替苏明玉、樊胜美喊冤的话题。
关于原生家庭的控诉,似乎就未曾从大众视野里消失。
其实,不止中国如此,就连国外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而表姐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何以为家》,它所讲述的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逃离原生家庭伤害的故事。
为此——
他不惜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何以为家》
Capernaum
豆瓣8.8分,好于95%的剧情片。
电影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了获得评审团大奖,并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在前不久的北京电影节放映时,在场观众热泪盈眶。
所以观看这部影片前,请务必背后纸巾!
故事从一场法庭戏开始。
一位面黄肌瘦稚气未脱的小男孩,正面无表情地站在原告席上。
他刚刚因为犯下杀人罪,而面临五年的监禁生涯。
而他要刺杀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妹夫。
这就是故事的主角,男孩赞恩。
法官也有些诧异,便询问他多大年纪。
可戴着手铐的赞恩却毫不怯场,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坐在被告席上的父母。
他回答说:
我不知道,问他们好了。
法官继续审问,他为什么今天会站在这里。
男孩没有辩解自己杀人的动机,反而冷静得向法官提除了申请诉讼的请求:
我用刀插了一个混蛋,但我不准备辩解。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电影的第一幕就如此具有戏剧性,牵动着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
让人不禁好奇——
这个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桀骜的男孩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影片继而跟随着赞恩的陈述,开始倒叙回忆起他的成长遭遇与童年生活。
赞恩从小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区内,到处都是破败不堪的居民楼,街道上也满是堆积如山的垃圾。
他的父母都是叙利亚难民,带着全家人流亡到这里,成为了当地的「黑户」。
父母因为没有身份证明,所以找不到工作,一家人只能集体蜗居在一间拥挤阴暗的小阁楼里。
房子里除了人和各种凌乱的杂物之外,还有数不清的老鼠和蟑螂。
赞恩的父母有七个孩子——
他们只管生,却不管养。
作为大哥哥的赞恩没上过学,从小就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不仅要负责照顾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们,还要到处打工挣钱,做着与他瘦小的身躯不相称的体力活。
有时还得去药店四处撒谎,帮制毒的父母购买原材料。
成长于这样残酷环境下的赞恩,有着超出同龄人的老练,也早就见惯底层的丑陋肮脏。
然而即使生活如此绝望,电影中的赞恩却自始至终都未曾流露过一丝无助悲伤的表情。
可他越是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成熟世故,就越让观众觉得心酸。
当她发现自己的妹妹萨哈来了月经初潮,就立刻脱下了自己的T恤给妹妹垫着,并且嘱咐妹妹不要被父母发现自己来月经的事情。
因为来例假,就代表着女孩成熟的标志。
而在像他们这样贫困的家庭里——
女孩一旦成熟,就意味着她将会被父母卖掉。
更何况,赞恩知道他们房东的儿子,早就对自己的妹妹不怀好意。
所以赞恩只能用尽一切办法悄悄的保护着自己的妹妹,不仅经常去杂货店为妹妹偷卫生巾,还暗中筹划带妹妹逃走。
可赞恩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父母最终还是将妹妹卖给了房东的儿子,仅仅只是为了补贴房租。
赞恩激烈的反抗却终于没能挽留住妹妹,反而换来了父亲的一顿毒打。
心如死灰的赞恩,带着原本是给妹妹准备的生活用品离家出走了。
他坐着大巴车来到了一间游乐场。
只有这时候的赞恩,才能短暂地告别家庭留给自己的噩梦——
真正得像个孩子一样,表露出几分童真的气息。
他玩了摩天轮吃了零食,还恶作剧般地把游乐场内的人像雕塑的衣服都给脱了。
可现实的窘境摆在面前——
靠什么活下去和栖身之所在哪?
这两个问题,摆在赞恩面前。
赞恩原本想在游乐场里找份工作,但是没有人愿意收一个未成年人。
好在他遇到在游乐场餐馆工作的女工泰格斯。
泰格斯也是一位非法移民,同时也是一位单亲妈妈,有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尤纳斯。
她每日起早贪黑地工作,为的便是存够钱办理居留证,让自己和孩子能留在黎巴嫩。
虽然同样贫穷,但是赞恩却在泰格斯的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和家庭的温暖。
最终,泰格斯收留了无家可归的赞恩,让他在自己工作的时候帮忙照顾自己的儿子。
那段日子,无疑是赞恩的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
由于身份证明过期,泰格斯被关进了监狱。
很快,家中的食物与奶粉都吃完了,赞恩只好带着尤纳斯出门共同找食物,顺便找泰格丝。
可毕竟,赞恩自己也是一个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孩子。
何谈照顾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呢?
他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去救济站骗取纸尿裤和粮食,
甚至是按照父母的方法来制度贩毒……
这些都是曾经作为孩子的赞恩,无比痛恨父母的行为。
可如今意外成为“父母”的赞恩,却被迫上了与无良父母类似的宿命与道路。
然而女现实却依旧残忍——
尤纳斯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再无能力照顾他的赞恩,万般不得已下也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
最终,被迫选择将孩子给卖掉。
靠着卖孩子得来的四百块钱。
赞恩想要偷渡到瑞士,可负责偷渡的蛇头却告诉他需要他的身份证明文件。
赞恩于是冒着被父母再次毒打的风险,偷跑去了家里翻箱倒柜寻找证件。
结果父亲却无情得告诉他——
赞恩根本没有证件,甚至全家人都没有证件。
更让赞恩心碎绝望的是,他从父亲的口中得知了妹妹的噩耗:
妹妹莎哈因为难产死了。
妹妹的死,成为压倒赞恩的最后一根稻草。
愤怒、绝望的他拿着刀捅了恶人阿萨德,最终锒铛入狱。
可就在狱中,赞恩再次见到来探监的母亲的时候。
母亲却告诉他,自己又怀孕了,会再生一个妹妹。
赞恩却只是绝望地说:
你的话,刺穿了我的心。
他不愿面让这个无辜的生命再次重演悲剧,于是才有了故事开头将父母告上法庭一幕。
影片由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制作耗时五年,完全采用素人演员。
整部电影的风格如同一部纪录片,近乎全特写的视角,低机位的拍摄,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而另一方面,女性导演以其独特的细腻手法,以一个12岁男孩赞恩艰难坎坷的成长历程,展现了黎巴嫩底层边缘人群的生活困境和种种惨剧。
影片最大的亮点无疑是——
饰演主角赞恩这位小演员的表演。
赞恩代表了很多出生于这种苦难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幼小瘦弱的身躯,一双干净却忧郁的眼睛。
在电影中的他,始终没有特别激烈的情绪表达,但偶尔眼神里闪过一丝无助,都会让观众感同身受。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赞恩的小演员赞恩·阿尔·拉菲亚,在现实当中的确是一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甚至在拍摄电影的时候都还不识字。
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与影片角色的相似经历,使得他的表演格外真实动人。
正如导演娜丁·拉巴基所说:
影片中的那些情节,他都经历过;那些街头暴力,他都见证过。
电影的英文片名直译为《迦百农》。
原意为圣经中的耶稣传道之地,同时也寓意着混乱之地。
导演花费了不少小细节,来呈现黎巴嫩贫困地区的复杂社会问题:
非法移民、战争难民、儿童买卖、盲目生育、落后的婚姻制度……
更可悲的地方在于——
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背后,是刺痛良知的血淋淋现实。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写道: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确太可怕了。
开车需要考驾照,当老师需要教师证......为人父母是最难的职业,却不需要考试,这就意味着谁都能拥有孩子,什么样的人都能成为父母。
更可怕的是,孩子并没有选择的权力,所以世界上才有这么多赞恩的家庭悲剧。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
赞恩与自己的父母之间在法庭上所展开的道德讨论。
赞恩的母亲哭诉着自己就是如此长大的,所以没有人可以批评她。
可赞恩却用一段无比戳心的控诉,告诉这些无知愚昧的父母——
当他们不负责任地生下没有身份的子女,只会给子女带来无尽屈辱、痛苦和绝望。
赞恩并不是为自己,而抗争。
而是为那些还没有获得基本权利保障、缺乏教育、健康和爱的人们,而呐喊。
希望大人听说我,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
现实中的赞恩,因为出演了这部电影,改变了命运。
后来他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与全家一起迁往挪威,并在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但是现在中其他不幸的孩子,大部分并不能像赞恩这般幸运。
而我们也只能默默的为他们祈祷,祝福。
真希望世上的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和幸福。
都能时刻露出微笑,都能被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