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中国工业科技新闻的权威观察家】
日前,关于中国超算的好消息可谓接连不断。
11月14日,在TOP500排行榜上,天河二号和神威太湖之光再度蝉联头两位。
11月17日,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付昊桓等共同领导的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在中国天河二号超算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算接二连三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国外媒体和专家的质疑也纷至沓来。我们采访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济南超算中心主任张云泉,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自天河二号在TOP500榜单上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的宝座之后,就因使用了美国的芯片,有媒体攻击天河二号是“组装货”,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张云泉:这个其实是老生常谈了,芯片其实早就已经国产化了。比如神威超算就是用我们自己的芯片,天河二号升级后,超算的加速器也是用我们自主设计的芯片。
问:在神威太湖之光实现芯片、互联网络、操作系统全部自主研发之后,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中国超算是面子工程。您觉得中国去争超算世界第一真的是面子工程?
张云泉:全球都在研发性能更好的超算,美国在明年可能会公布2套性能180P的超算,而且中国、美国、日本都在力争研发1000P超算。片面的将中国研发更好超算就说是面子工程,有点双重标准了。
问:有观点认为西方要研发更强性能的机器很容易,只是因为没有需求,没有必要研发而已。
张云泉:其实,世界上很多超算科学家都渴望大机器,然而新的项目在欧美的旧机器上已经跑不动了。所以神威超算一问世,很多国外学者就很迫切地把自己的代码、软件拿过来和中国人一起研制,特别是在不涉军涉密的科学研究上。
许多国外的朋友通过邮件找到我,说他们有个应用,希望和太湖之光联合开展研究。还有法国大使馆的科技参赞也专门找到我,希望中法之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法国的科学家到中国来使用太湖之光。
西方研发高性能超算的能力怎么样我们先不去评论,但如果说国外没有需求的话,是不客观的。
问:有媒体质疑,说中国超算大量计算资源闲置,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您怎么看?
张云泉:这个话题又是老生常谈。早在2016年1月,新华社就报道过《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满负荷运行》,文章中称:天河一号目前已经处于一个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行的状态,每天在线运行任务超过1400多项,这是欧美国家级超算中心都很难达到的一个业务规模。在今年年初,神威太湖之光的超算利用率已经到达60%左右。
对于新建成的超算而言,新超算的用户积累和应用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正如新建一条商业街后,商铺进驻、人气积累都需要时间,新超算建成后也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神威太湖之光的超算利用率也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步上升。
问:最近,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高级编辑 David Schneider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现在的LINPACK排名标准存在问题,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按照HPCG标准,“神威·太湖之光”仅仅只能排名第五,日本富士通的超算京才是世界第一。David Schneider认为,“神威·太湖之光”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对于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张云泉:首先,LINPACK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价值。LINPACK指的是矩阵求解,像辐射流体力学、核爆炸模拟、雷达截面的矩量法计算、深度学习算法等很多科学计算模型都包含了矩阵求解。因而是一项非常具有使用价值的测试,并非只能用来跑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LINPACK排名标准依旧是主流的原因。
其次,HPCG标准也存在一定问题。HPCG代表了共轭梯度迭代法的一类应用的计算和通信特征,仅仅代表了某一个方面的特征,并不能涵盖超算的所有特征。而且HPCG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还不够成熟,测试受优化的影响较大,这会导致测试脱离实际。这也是为什么HPCG标准没有被业界广泛接受。
最后,用HPCG测试否定神威太湖之光并不可取。评价超算的标准有不少,比如TOP500、Graph500、Green500。而这几个测试各有侧重,TOP500就强调Linpack,Graph500则强调内存带宽和延迟,Green500强调节能环保。而神威太湖之光在TOP500名列第一,Graph500名列第二,其计算性能和通信都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
用一个还未得到广泛认可的HPCG测试去否定神威太湖之光,这种做法有失客观。
问:在天河二号和神威太湖之光持续数年先后占据TOP500前两位之后,并且先后在芯片上实现全面国产化之后,一些媒体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软件。并认为中国超算在硬件上很厉害,但是软件不行,超算用不起来只是摆设。您怎么看?
张云泉:在去年和今年,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两个应用——“非线性地震模拟”、“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先后获得戈登贝尔奖。这是超算应用的国际最高奖项,这已经证明了中国超算的应用水平。
“非线性地震模拟”荣获戈登贝尔奖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中国工业科技新闻的权威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