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能 文| 薛晗】“‘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或者下一轮全球化很重要的推手,对于GE来讲也是同样。我们并不把它单纯看成一个中国战略,而是GE全球化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战略。”GE全球高级副总裁、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在11月2日GE与财新传媒联合主办的2017源中国 汇全球“一带一路”领袖论坛上指出。
在中国EPC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全球能源市场正向着更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除了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数字化,对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也是现阶段能够见效的实际措施,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互补,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合作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主要方面。
段小缨介绍,GE关注领域主要还是在电力基础设施领域当中,关注地域还是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因为大家对于清洁能源要求越来越高,可再生能源未来可能会占有很大比例,但是可再生能源本身没有持续性供电,所以清洁煤炭和清洁天然气还是会作为很重要的多元化生态体系概念相互补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EPC企业实践摸索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在开拓更多业务领域的同时,也在寻求具有国际经验的跨国公司合作伙伴,强强联手,互惠合作。而为了加强与中国EPC企业的合作,GE中国在2015年初专门成立了EPC团队,分别作为对接EPC客户的窗口,协调内部所有业务部门之间的整合方案,助力整个公司在战略上提升从项目到点、到面上的合作。
布局电力“一带一路”,构建能源多元化产业链
在GE 中国EPC及战略大客户总经理赵霖看来,凭借着在EPC领域与中国企业20多年的合作经验,加上覆盖全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及覆盖全球市场的资源优势,GE有信心是中国EPC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最佳拍档。
“GE希望通过携手更多的中国EPC走出去,建立‘源中国,汇全球’的全产业全球性协作机制,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打造由供应商、承包商、建设商、融资方和运营维护服务供应商等共同参与贯穿产业链的生态圈,通过创新的‘联合市场开发、联合投融资、联合运营‘模式在各自领域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共赢,最重要的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真正的福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双方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赵霖表示。
“电力的需求在整个能源体系里应该是一个长久且非常强劲的终端能源,而且2040年左右会从今天的占全世界终端能源16%的比例上升到以后的25%。”,IHS Markit亚太区电力、天然气、煤炭及新能源业务董事总监周希舟指出,“主要的需求来源会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未来建设什么样的电源结构,我们认为有三大非常重要的政策和社会指标。第一,要安全可靠;第二,可支付性;第三,清洁环保。这三个主题已经成为现在各个国家能源发展的很重要的三个驱动力,也会继续影响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所有沿线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基建企业与他们的合作伙伴目前也在这三个主题上不断探索深入。大唐集团与GE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两家企业共同组建了三个中心,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培训中心和一个燃气检修中心。“从设计一直到建造到施工,以及到生产运营,全部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解决。”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建清谈道,“我们和GE公司共同组建数据中心,为我们在燃气轮机领域的数字化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甚至通过这样一个数据中心的建立,可以使数字化的管理扩展到其他的火电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发电企业。”通过大数据和数字化的技术管理资产,减少宕机时间,提升效率,也是GE在未来“一带一路”中与合作伙伴联合运营的战略规划。
不止大唐一家,很多EPC企业与GE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能建是“一带一路”上在孟加拉国承建燃气发电EPC项目的第一家企业。在谈到项目成功的关键时,中国能建广东院副总经理乔旭斌坦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GE机组的高性能和模块化结构,以及高效的建厂服务。
而GE与哈电国际合作的几个项目,也在项目技术和合作方式上数次突破创新。哈电国际市场经营部总经理葛新谈道,巴基斯坦必凯项目和百路凯项目是哈电国际承建的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均是巴基斯坦政府开发的大型燃气发电项目。这两个项目均采用了GE目前世界容量最大、效率最高的9HA型燃机先进技术,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批采用该机型的电厂。这个项目的建设成果赢得了巴基斯坦政府高层和业主的高度称赞。中东的首个清洁燃煤项目——迪拜哈翔4×600MW清洁煤独立发电厂,是哈电国际成功进入中东市场的首个海外投资和总承包项目,管理上执行了全球的最高标准,并实现了中国投资、中国融资、中国总包、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建造。GE为项目提供的超超临界技术的三大主机,其中蒸汽轮机和发电机在GE北重工厂制造并组装,锅炉设备由GE武汉锅炉厂制造,都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制造”。
越早期的融入越便于形成最优的解决方案,降低全项目周期成本。GE发电集团燃气发电产品与应用总经理Jatila Ranasinghe表示:“就我们的产品线而言,我们希望和中国EPC合作伙伴在项目的早期进行合作,形成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将GE和EPC合作伙伴的能力结合在一起。”
在“一带一路”的可再生能源征途上,GE已经与中国EPC企业携手打拼了多年。其中,水电项目的合作历史最为悠久。
据GE水电中国区总经理郑宗功介绍,GE水电有着全球的业务覆盖,超过100年的水电经验,对全球水电机组装机规模的贡献超过20%。GE水电有很多跟EPC企业合作的项目,例如与中国电建在乌干达的项目,与中国电工在尼日利亚、缅甸的项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功经验。”
作为第一或第二家将1.5MW风机带入中国的供应商,GE和中国EPC企业一起“走出去”的还有风电项目。
“一带一路”上,GE和国机集团合作的肯尼亚基佩托风电项目也是奥巴马“点亮非洲”的项目之一。GE丰富的国际融资渠道结合国机集团的EPC工程总承包优势,从开发到融资阶段两家企业通力合作,成就了“联合开发、联合融资”非洲市场的成功典范。
在巴基斯坦,GE和中国电建“联合开发、联合融资”的萨菲尔风电项目则成功开创了当地以固定电价模式开发风电项目的先河,为后续项目的开发模式树立了标杆。
中国EPC企业走出去需要伙伴
“走出去”,是中国EPC企业的切实需求。“中国目前的电力基本上饱和,也存在产能过剩和投资过剩,需要走出去。这就是中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大的背景,我们要走出去。” 中国电建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陈观福发言时指出。
2014年开始,由于长期金融危机拖累的影响,很多国家财政收入下降,举债能力变弱,投资受到影响。基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增长不可持续,对外承包工程也逐渐由传统的EPC模式转到了现在的投资和传统承包并驾齐驱,甚至很多时候要靠投资拉动。陈观福提到。
“现有的总承包方和分包商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中国葛洲坝国际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志飞表示。需要制造企业作为合作方共同开发项目,前期共同投入,共同形成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在市场开发,特别是重点国别市场的开发上,共同拓展、深挖市场。通过第一个项目介入,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点到面把市场做下去。
大环境的转变,以全球为视角出发的大格局观也就显得更具意义。
“一起搞路演、一起开发项目”,在“一带一路”上,GE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巨头与中国EPC企业合作的典范。GE提出的“三个联合”即“联合市场开发、联合投融资、联合运营”,是为了在“一带一路”市场上与合作伙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实现共赢。这就如同陈观福提出的“整合全球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圈”。
在项目的开发阶段,制造企业参与技术方案制定,可以通过优选设备机型降低成本,提高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入产出比。在投融资阶段,制造企业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能够提供包括担保在内的相应信用结构支持。在运营阶段,因为对设备性能更加了解,制造企业在后端参与运营可以提高项目整体的运营效率。
“我觉得跟GE的合作是双赢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成军谈道,有些业主更认可GE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因为GE的融入,项目在一些业主所在国也更容易被接纳。
如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一带一路”的交响曲需要全球制造企业和中国EPC企业共同谱写。在新常态和新挑战下,只有更紧密的结合,互助互利、共同发展,才有“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
版权声明 | 稿件为无所不能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关于一带一路
无所不能发布了以下报道
文末原文链接到网页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