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国际部,因为只招收外籍人士子女的规定,令很多本地家长望洋兴叹。不过,也因此多了几分神秘感。谁在这里念书?他们都是高富帅的子女吗?来到这里读书,是不是就一只脚跨进了外国名校?听作者为你一一解密。
国际学校,近几年在上海遍地开花。在一些人眼中,进国际学校读书俨然是“高大上”的代表:昂贵的学费,可人的外教,出国的远景。用范伟老师的话说,一般人可进不去!
作为上海四大名校之一的上海中学,其国际部就是众多家长的追逐目标。作为一位内部人士,今天就来聊聊我眼中的上中国际和她的学生们。
作为国际部里的“正规军”,上中国际只收外籍人士子女。这个条件让很多妈妈心碎了一地,但没办法,这是原则问题。
如今上海老外多,做生意也好,外派驻沪也好,孩子总是要读书的,僧多粥少已经是现实问题。但不要以为这里都是“阿国宁”,其实多数是和本地学生一样黄皮肤黑头发的亚裔有日本人,韩国人,港台地区人士,更多的,是揣着外国护照或绿卡的“出口转内销”人士的子女。
和其他同类教学机构一样,上中国际部是个真正的混合“国际”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种背景都有,学业水平、读书目标都有很大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校园环境,这也是它最独特的地方。相对于普通中学,国际部基本可以用“奇葩”来形容。
从规模上讲,3000人的上中国际颇为庞大,其学生数量几乎和上中本部相当。可即便如此,每年想进的学生依然要排长队。有钱也未必能读得上的,谁让这里的教育是“价格便宜量又足”呢!
在上中国际部,全英语化教学是必须的,毕竟这么多国籍的学生坐在一起上课,而且大多都是要去美利坚或欧洲。课本也是标准国际范儿,因为这里的学生最后要参加国际标准化考试,例如IB、AP、SAT等考试。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每个学生英语都很溜。一些从小生活在欧美的ABC,因为日常交流、看书阅读的母语都是英文,所以英语都不错;但一些日本、韩国孩子的英文水平也就just so so(一般),可能语言基础还不如上海本地学校的学生。私下里,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还是说母语,所以小团体在这里很常见。
当然,环境逼人。这里的课本是英文的,外教也只会和你说英语。所以哪怕学生进来时英语是零基础,一年下来,也能训练到可以日常对话。
更何况,想要申请到外国大学,必须考好TOEFL和SAT,这两座考试像大山一样压着每一个学生。不努力学英语,那是万万不行的。于是,高中年级的国际部学生,特别是10、11、12年级学生,几乎不停地在报名参加TOEFL和SAT,读各种辅导班、买各种辅导书,但求考个高分。更早些的,从7、8年级就开始报名了。
有人以为这里的学生个个都是家底厚实,其实并非如此。上中国际部现在一学期5万多的学费,对很多国内中产阶级家庭来说,也并非天文数字。据我所知,国际部很多学生的父母也只是高级打工仔,或公司外派而来,孩子的学费由派驻公司负责。
这种家庭,妈妈一般是家庭主妇没有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则依靠爸爸的工资收入。这样的孩子在国际部,不在少数,平时的生活也很节俭,每天都是家里带饭。一旦爸爸失业了,就有付不出学费的危险,有时还有申请分期付款的。
曾有一位韩国学生,父亲的生意没经营好,硬撑着供他读完高中,但没有能力继续承担他去国外大学的高额学费。于是这学生高中毕业后,回韩国打了一年工,靠自己赚到了上大学的学费。
当然,这里肯定不乏正宗的土豪,家里千万豪宅、上下学专车司机接送的都有。但不要以为,这里的学生会像偶像剧里贵族学校的学生那样幼稚,动辄相互攀比。上中国际的学生平时穿的都是运动休闲装,那些极有钱的主也绝对不显山露水,“炫富”是不被人欣赏的。
不论是高级白领,还是私营业主,这里的孩子的家庭关系多少比本地的工薪家庭的孩子要复杂。有些孩子的父母甚至不在上海,只把孩子一个人扔在这里读书生活,或者找个类似home stay的寄宿家庭负责孩子的衣食起居;有的父母常年奔波在外,孩子的日常事务由家庭助理打理。
你能想象一个中学生配生活学习助理,却联系不到家长这种事么? 还有更极品的,爸爸是高级外派,妈妈则是太太,爸爸忙工作,妈妈忙打扮、交际,鲜有过问孩子的学习。有一次有个孩子早晨没来上课,老师打电话去家里询问,只有阿姨接电话,回答是“太太还没有起床”。
父母对孩子平时疏于照看,有人可能会就此以为国际部的孩子大多心理有问题,或者性格怪癖。恰恰相反,因为父母的工作关系或家庭背景多样化,这些孩子看社会的眼界更广,待人处事也通常比同龄的本地孩子更老到灵活。
在国际部读书,不用走国内高考这条独木桥。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压力不大 ,学习就不必用功。
这个年代,想要出国读书其实并不难,可想要去个好学校,比如美国的常春藤名校、英国的剑桥牛津等,那难度绝不亚于国内高考,而且还需要多年的积累准备。毕竟,国际中学在上海是高大上,在欧美大学面前也就是个一般高中而已。
为了能申请到好学校,很多孩子从9、10年级开始准备标准化考试,到 11、12年级要上繁重的 IB、AP课程,老师布置起作业也是英文essay,历史project,实验报告一做几小时。临到考试周,熬夜通宵都是家常便饭,只为求个好排名、好GPA。
不过一纸成绩单,还只是敲门砖。对欧美大学来说,考察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才是他们入学选拔体系的重点;社会活动,综合竞争力,才是过关的关键。因此,除了繁复的大学申请,还有个人介绍、活动履历等等,都得一一准备。真正最后上了国外名校,一路走来也是历经辛苦。
中国留学生不爱住学校 美大学推出中餐挽留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