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家长要以身作则,尊重并热爱劳动,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让孩子懂得劳动对家庭、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让孩子明白,辛苦是努力工作的必然状态,只有辛苦付出后才会对幸福有更深体会。
只有会劳动才能树立正确全面的劳动价值观。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能力,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几方面,有意识地强化孩子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价值感和成就感。
孩子只有在劳动中创造出价值才能体会到它带来的幸福感。家长可通过各种生活机会,如鼓励孩子收集快递包装,通过废品回收体会劳动创造的财富价值;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清洁整理、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劳动服务社会,体会劳动的社会价值。
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治理与建设,培养孩子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孩子关注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和劳动权益的保障,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家长要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各项能力进行合理评估,确认孩子可以达到基本劳动水平后,可以鼓励孩子从学会自己扣纽扣、穿衣、吃饭等生活小事做起;鼓励孩子自己收拾整理书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进一步提升劳动技能,家长需鼓励孩子更多地参与学校、社区以及社会上的公益劳动,培养孩子认真、踏实的劳动习惯,强化劳动光荣的意识和责任。
中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发展的影响。在家庭中可以固定洗碗、投放垃圾等一两件家务让孩子参与,既能锻炼劳动能力,还能调节学习压力。利用寒暑假灵活安排孩子的时间,带领孩子观察、体验现实中的劳动场景、过程,如调查研究清洁工等一线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福利以及劳动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