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重器?什么样的重器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拥有的“国之重器”?什么样的核心技术需要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构建怎样的制度体系才能源源不断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重器?这正是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所要探寻的答案。
2018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在京举行开播仪式,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在介绍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立意、内容和创新特点时说,《大国重器》第一季于2013年推出时,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极大的关注和反响,观众一直热切期盼《大国重器》(第二季),正因为这部片子以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工业发展进行了一次大巡礼,倡导并指明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表示,《大国重器》是中央电视台的重点纪录片项目,也是财经频道的重要品牌。2013年我们推出了第一季《大国重器》,在国内外引起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时间过去了5年,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同样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5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大批国之重器涌现出来,客观上需要我们用第二季来作一个全新的呈现。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2025》的动员令发出,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为经济注入新动能。本集,从百年梦想川藏铁路工程、到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的千年圆梦;从中国高铁拉动一个个产业基地,到中国核工业产业链上一个个尖兵,它们托起了冶金、轴承、型材、精密仪器等数十个高端装备行业的自主创新。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空天强国,中国人的飞天梦,迎来了圆梦的新时代。作为高新技术最为集中、产业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空天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大飞机腾空,国产飞机发动机揭开面纱;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全景呈现;助力太空布局,中国卫星制造装备全新亮相……
超级装备让人类获得超越自身的能力,工程机械制造水平和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关键指标。中国,已经是全球工程机械最大的制造基地。这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最有可能率先跻身最先进行列的领域。但是留给中国人的,却是更极端的工况、更难挑战的技术。依托超强的装备体系实力,一批强悍的基建神器,正锻造出一支通达天下的超强战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这个关系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领域,中国的态度是明确的——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建设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背后,一个个超级装备,正成为造血通脉的利器。在全球最高等级特高压工程的起点,揭开核心重器换流变压器的制造诀窍。
五年来,中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高达7.44%,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3.8个百分点,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万亿元。海洋正为中国经济提供澎湃动力。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第一次可燃冰试开采成功;从海上粮仓,到海上油气田;从海水淡化,到海上风场。依海富国,以海强国,建设海洋强国,创新发展的“蓝色中国梦”正越来越近。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超出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建设网络强国的愿景已经织就,信息装备和技术正成为这个东方大国赢得未来的强大驱动力。
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蓬勃兴起。2017年,中国继续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突破12万台,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连续九年成为全球高端数控机床第一消费大国,全球50%的数控机床装在了中国的生产线上。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这个国家科技创新优先重点发展的领域,中国企业正努力制造出全新的装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过去五年,中国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全球排名从第20位升至第17位。蓝鲸一号、天眼、大飞机、国产航母,让国人自豪、让世界赞叹。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