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好飒!徐汇法院知产翻译团队参与编译这部重磅国际条约!

导读:  6月26日,在《视听表演北京条约》(以下简称《北京条约》)签署8周年之际,由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推动的“WIPO知识产权国际政策法律文本库建设项目”首个目标——《北京条约》立约史料第一阶段编译工作完成,时间跨度自199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全国尚属首次,它的出现为国内这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文本支撑与保障

  6月26日,在《视听表演北京条约》(以下简称《北京条约》)签署8周年之际,由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推动的“WIPO知识产权国际政策法律文本库建设项目”首个目标——《北京条约》立约史料第一阶段编译工作完成,时间跨度自199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全国尚属首次,它的出现为国内这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文本支撑与保障。

  该项目编译组分为学生组、法官组和教师组。法官组共有8名成员,其中4名来自徐汇法院知产庭,分别为法官林佩瑶、张敏以及法官助理李兆良、余熠,林佩瑶同时担任法官组组长。

  2019年8月,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高院联合推动“WIPO知识产权国际政策法律文本库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对WIPO主管的国际条约相关的法律文本、立法史料和历次外交会议文献进行搜集、筛选、整理、编撰、翻译和编译,并最终形成内容全面、体系清晰、中文译文权威的WIPO知识产权国际政策法律文本库,从而努力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国际政策与法律理论研究的发展。

  立项成功,从何着手?项目组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北京条约》。这部条约2012年6月26日在北京缔结,2020年4月28日正式生效。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在我国缔结、以我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对加大表演者权利保护、推动视听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年受疫情影响,复工复产后,徐汇法院的知产诉讼呈现爆炸状态,法官们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林佩瑶的小孩刚上一年级,处于生活、学习都需要照顾的时期。她每天加完班回到家里,先辅导孩子作业,等孩子入睡后才能打开电脑开始工作,这时往往已经深夜十点了。不过,遇到编译问题,林佩瑶也不敢马虎。

  在国际条约的编译过程中,从英文直译到中文并不复杂,但是要形成规范、专业的表述却很困难,这也正是法官组的工作重点之一。即使已经英语专业八级,也曾有过上海市政府外办实习经历,林佩瑶也“生怕出什么纰漏”。

  除了审校部分稿件,作为组长,她还负责任务分配、协调组员以及最后的统稿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好在组员们都非常给力,从不在她面前叫苦叫累。年长一点的“前浪”顶着工作、活动、家庭等多方面压力,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地做好每一页翻译工作;年轻一点的“后浪”勇于担当、毫不计较地承担了页数最多的编校任务。

  为了保证审校结果的统一性,林佩瑶以文件为单位给组员分派任务,平均每个人大约负责一整个文件。在年中结案的关键时期,如何平衡好审判工作和文件审校,这些年轻的组员们可谓绞尽脑汁、各出奇招。

  “张敏在参与这个项目编译的同时,还有高院与同济WIPO项目的授课任务,要用英文向国际学生授课和组织英文模拟法庭,时间紧、任务多,她家住得又离单位比较远,孩子也小,需要照顾,本身办案压力就不用说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仍然保质保量把任务完成了。”林佩瑶说。

  遇到同学们弄不明白的单词“Kyrgyzpatent”,张敏通过检索,在WIPO官方网站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知识产权和创新服务机构Kyrgyzpatent……”。

  李兆良,这位2019年进入徐汇法院工作的新同志,平时在单位时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庭里的工作。晚上下班回家平均每天抽出2-3小时集中精力做项目编译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李兆良不满足于完成任务就好,而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点会额外查资料、多研究。有一次,待译文本中有一句“performances fixed in audiovisual fixations”的翻译困扰了他很久,到底是翻译为面向国内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机械表演”还是根据官方文本直译为“以视听录制品录制的表演”?在检索了众多官方表述、又请教了林佩瑶老师和普陀法院的林抒蔚老师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翻译方法。

  与李兆良同一年进入徐汇法院的余熠,在面对一百六十余页的任务量时同样无畏难情绪,她理性地做了个试验,先抽出一天下班回家的时间,计时完成十页,发现需要2-3小时,这样算下来半个月左右时间刚好能完成任务。余熠也同样利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来完成编译工作。她与林佩瑶同办公室,有时在林佩瑶要去开庭实在忙不过来时,还会协助林佩瑶看稿子,并且谦虚地和林佩瑶讨论措辞用字。“非常敬业无私。”林佩瑶这样评价余熠。

  6月16日,经过法官组所有人的努力,《北京条约》第一阶段史料全部审校完成。据统计,中文字数达16万余字。

  据四位回忆,整个编译过程中,给大家一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曾经几次组员们在深夜十一二点钟还活跃在微信编译群里,进行着“思维火花”的碰撞。

  “林老师平时答疑态度特别好,几位组员认真的态度很感染我,让我也不自觉地想跟上他们的步伐。”李兆良坦言,参与此次编译项目自己收获很大,对国际知识产权研究趋势,各国之间立法领域的交锋情况都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反观国内知产发展方向,自己也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我觉得我们这几位年轻人敢于担当,哪怕挑最重的担子,也没有计较,自觉自愿承担,而且大家都谦虚谨慎,不但最终在时间上赶上了,质量上也尽了全力。”提起这几位年轻同志,林佩瑶不禁啧啧称赞。

  其实,早在这个项目之前,林佩瑶、张敏、李兆良、余熠这四位同志就加入了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小组,曾经接触过各类中英文翻译任务,如案例翻译、白皮书翻译、国际条约翻译、法官简历翻译、知产领域域外最新动态翻译等。

  “这个知产对外交流小组其实大家都是自愿无偿加入的,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当时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被宣传报道出来。”林佩瑶笑着说。

  正是这四位发自内心喜欢钻研知产、热爱知产事业的同志,与来自上海其他兄弟法院的同志们,在本次《北京条约》项目编译工作中挑起了大梁,为上海知产、中国知产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但他们谦虚谨慎、低调务实,“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