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汽车新闻

滴滴、小米等纷纷入局新能源造车有何魔力?

导读: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造车新势力”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大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祖爽)“造车新势力”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大。近日,有报道称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虽然滴滴官方并未回应,但从去年其布局首款定制网约车的动作来看,滴滴有着向产业链上游进军的野心。除了滴滴外,小米、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厂”今年也都在造车领域动作频频。新能源造车行业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有消息称,滴滴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他也是滴滴与比亚迪联名发布定制网约车D1的首席产品官。据称,目前滴滴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其中包括曾任蔚来汽车用户发展副总裁的朱江。中国商报记者随后向滴滴方面求证,对方未予回应。

  实际上,坊间早就流传滴滴要造车。2018年4月,滴滴就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联合成立行业服务平台“洪流联盟”。合作名单上包括北汽、博世、比亚迪、零跑汽车、四维图新、国能 NEVS、雷诺-日产-三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威马汽车、蓥石汽车、众泰等知名企业。彼时滴滴创始人、CEO程维曾表示,开放赋能会是“洪流联盟”的核心价值观,未来滴滴坚决不造车,也不会谋求成为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然而此后滴滴走向造车的步履不停。同年5月,滴滴和理想汽车共同投资4亿元创立桔电出行;七个月后,滴滴和北汽成立合资公司京桔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11月,滴滴又和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美好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11月,滴滴和比亚迪的合作“开花结果”。由滴滴联合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正式亮相。对于D1的投入方式,程维介绍称,D1并非整车售卖给司机,而是专为共享出行设计,采用按公里付费的模式。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滴滴向行业上游产业链延伸,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定制化服务,同时也避免了司机流失所导致的供需不稳定的风险。滴滴作为中间服务平台,如果掌握了上游供应链、司机端、用户端,其竞争壁垒将再次夯实。

  来自全联并购工会信用管理专委会的安光勇表示,滴滴进入传统造车行业的优势并不在于制造技术,而是通过数据搭载更多用户喜爱的服务,例如导航、车上娱乐等,即在传统制造技术和动力技术基础上搭载更上层的应用。

  就在滴滴造车的消息传出前,备受关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小米、百度也在今年正式官宣造车。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厂”也动作频频,挤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使得该领域的热度越来越高。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据我了解,今年大概有数家科技企业可能会成为不同模式的造车新势力,这对智能汽车市场和新的移动生态的真正到来,会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

  此前,互联网科技企业在汽车圈一直扮演的都是供应商的角色,为各大车企提供车载互联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而现在它们似乎更想占据“C位”。就目前来看,各互联网科技企业都是有备而来。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计划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有业内人士表示,小米的优势在语音识别等技术上,对产业链和成本的控制能力也是其强项之一。

  相比于“不差钱”的小米,百度并未透露“撒币”金额,但却早早为自己找好了合作伙伴——吉利,并且将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的成果赋能于此。百度方面透露,下一步双方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在智能汽车制造相关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未来会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

  阿里巴巴和腾讯则通过投资的方式挤入赛道分羹。去年11月,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三方合资的高端品牌“智己汽车”正式签约,首轮融资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今年年初,智己汽车成功举行全球品牌发布会,同时发布了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IM智己,以及智能数字架构、智能无界OS、智能交互分享、智能自动驾驶、智能三电技术等核心科技,并将于4月接受全球预订。

  作为蔚来汽车的大股东,腾讯对于跨界造车一直颇有兴趣。不同于其他”大厂“的亲自”下场“,腾讯更致力于为汽车厂商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解决方案。今年3月,恒大汽车与腾讯旗下的北京梧桐车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协议,分别出资60%、40%设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行业领先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智能操作系统。此前,腾讯还与吉利、广汽等车企“牵手”展开战略合作。

  易观分析汽车行业分析师陈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变革,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来临,而科技公司在车联网、自动驾驶算法、高精地图方面已具备很大优势,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分担研发和资金压力。

  多个互联网科技企业相继涌入造车赛道,这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他们又能否弯道超车,成为后发制人的“黑马”?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去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降低了新能源企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了产品要求,完善了强制性标准,延长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同时,地方层面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

  据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已经涌现,也让众多互联网科技巨头把注意力投向造车。不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从行业特性来看,整车制造领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前端的系统集成,包括零部件集成和组装、成品测试、后续的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都是复杂而庞大的,也是偏重资产的商业项目,这与互联网行业的玩法有很大不同。

  “从行业竞争度上来看,互联网科技企业造车应该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传统造车企业具有庞大的资金实力及供应链体系,一旦其掌握新能源车的核心科技,并改变传统造车思维的话,竞争力不可小觑。除此之外,新进入者若想赶上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较早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并非易事。”罗磊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