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我州新组建的红河汽车制造厂仅凭几台简单的机床、几个老虎钳、几个土炉子,几只大锤就能制造出377辆能真正用于生产、生活的“红河牌”汽车,这是忘我精神下所产生出来的力量和奇迹。近日,记者找到昔日参与“红河牌”汽车制造的技术工李万祥,记录的笔跟随他的记忆思路,又回到那让人荡气回肠的奋斗岁月……
1969年8月,李万祥和同年毕业于个旧工业技术学校,以及个旧市技工学校的108个青年人同时被调进新成立的红河汽车制造厂。
红河汽车制造厂于1969年6月挂牌成立,投入红河汽车研制的共计380多人。
当时,汽车制造是个极其重要而又新鲜的大事,由于制造条件简陋,解决制造中的工艺技术方法是当初最大的困难。当时,长春第一汽车厂制造汽车的历史也只有10多年,更何况地处边陲的红河。在机械设备极其简陋,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设计小组何可良等几位工程师参照南京生产的“跃进牌”卡车,进行“仿照式”设计。
两个月的时间,设计小组就将“红河牌”汽车的主要部件的图纸画了出来,在“边设计边干”的主导下投入了紧张的生产。
说起当时制造汽车的机械设备让人颇感意外,厂里只有车床、铣床、铳床、钻床和几个老虎钳等工具。
技工们用翻砂、铣等工艺造出了发动机,但作为主骨架的底盘大梁就让大家犯了难,这需要大型锻压机械才能完成。
大家想出办法,几十人在大铁砧上用锤砸,加热时几个土炉子一字排开连在一起,加工时,几十把大锤上下翻飞,炉火熊熊,人声鼎沸,那场面十分壮观。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最难做的底盘大梁终于完成,两米多长的传动轴则用简单的车床铣床加工出来。汽车驾驶棚则采用厚铁皮一锤一锤地敲出来,几块焊接起来完成的。就是后来制造的大客车外壳也是用人工一块块用锤敲出来后再焊接起来。
经过6个月的奋战,当年12月底,红河州生产的第一辆汽车驶上了公路,并获得国家批准生产。自此,载重2.5吨的“红河牌”汽车开始在个旧市批量生产。
为在1970年国庆节前造出20辆汽车向国庆献礼,工人们加班加点干活是常事,并提出“苦干、硬干加巧干”的口号。
李万祥说,记得有一段时间,为赶一些急需的部件,工人们吃住都在车间,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大家都在干活,如果实在太困太累了,就在车间地上的草席上躺一两个小时又接着干。
大家都一心想着多造出汽车。那时技术员只有39.5元的工资,普通工人只有34元。加班加点没有人提出要加工资,要说得到的享受,那就是每人每晚有一碗酸汤米线。
在高强度劳动,而营养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老工人丁发生说:“的确,在当时,人们心中只有工作,没有私念,其他一切都抛在九霄云外。”
红河汽车制造厂靠简单的机械和不畏艰苦、战胜困难的精神,攻克了汽车制造过程中许许多多人们预想不到的困难。
1969年至1976年7年时间里,共生产出377辆红河汽车,其中包括3辆大型客车,10辆中型客车和5辆吉普车。
“红河牌”汽车生产的历史只是短短的7年,当时在制造厂奋斗过的人们已全部退休。
然而,生产汽车时那种攻坚克难,无私无畏、团结一心的奋斗精神却永深深地刻在红河人民的心中。
为纪念这段辉煌的经历,现为个旧永兴机械厂总经理的李万祥在个旧市汽车公司的油库内找到原来生产的红河汽车的部分骨架和不能发动的引擎,并将这部烂车拖回到自己的工厂里进行复原式修理。
他们找到原来生产时的图纸,在原红河汽车制造厂工作过的引擎工李强、铜工毛金虎、电工杨云贵、漆工谭丽娟、后桥工延映泰、老领导郭建礼等人的大力义务帮助下,使这张惟一残留下的红河汽车恢复了原样。
李万祥抚摸着这辆心爱的汽车说:“正是在红河汽车制造厂7年的磨砺,使我们这一代人受益匪浅,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挫折,我都能挺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能克服。我有今天事业的成功,全是过去这种精神的激励。我想,这种精神将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大家想看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汽车文章,请订阅12缸的微信公众号:kf12gang←长按可复制,我们每天还会免费给大家随时解答买车或者用车的问题。
12缸普通会员作者的其他文章我要评论(温馨提示:登陆后才可以发表留言,您要先。)(0)大家都爱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