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龙得胜痛悼董良达

导读: 同门师兄著名学者吴悦石先生为董良达所书挽联痛悼良达龙得胜董良达先生走了,走得太突然,走得让我痛彻心肝!就在走的当天,他还给我发了七条微信。没想到,仅隔数个时辰,我们已阴阳

 

同门师兄著名学者吴悦石先生为董良达所书挽联

痛悼良达

龙得胜

董良达先生走了,走得太突然,走得让我痛彻心肝!就在走的当天,他还给我发了七条微信。没想到,仅隔数个时辰,我们已阴阳两隔。悲恸之余,我已情不能控,泪满衣襟。

天地无情,转瞬之间自己痛失了一位骨肉至亲的兄弟,画坛痛失了一位名门嫡传的英才。董良达是我的先师董寿平先生的嫡孙。当年每逢我登门求教,董老示范书画时,常嘱良达一同研习,我们一边悉侍笔墨,一边悉听教诲。寿平公当年经常鼓励我和良达“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把书画事业传下去”。董老暮岁时一再嘱咐我,“良达年龄比你小,生活能力不如你,在生活上要对他多加关照”。正是因为这,一向狷介桀骜的他对我亦亲亦畏。就在一个月前,他对朋友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是可以随便骂他的人。当然,他指的“骂”并非真“骂”。我与良达情同手足,彼此相依,一晃已然三十余年。苍天无情,良达的艺术之旅竟在英年时戛然止步,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扼腕叹息!

董良达是在祖父董寿平身边长大的,董老对他疼爱有加,自小便对他悉心调教,将毕生家学心得一一相传。董寿平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国宝级书画大师,其独特的“董梅”“寿松”“董竹”及“写意黄山”自成一家,神韵非常,蜚声海内外。在董老的指导下,良达初学梅花,再学松竹,后学山水,由“观物”入门,渐积“察性”之功力。由于家学渊源,又得董老耳提面命、心传手授,良达得以参悟书画艺术之精要,下笔即见传统文人画之气象,画风颇有董老之风韵。黄胄先生曾说,董良达在国画与鉴定方面“学养厚实、很有前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董良达的作品便已初具规模,年届弱冠便已立足于北京画坛。1983年入燕京书画社从事鉴定、收购工作;1985年陪同祖父赴日本考察,在京都“清水烧”瓷器上作画;自1989年赴新西兰留学以后,创作视野大为开阔,艺术造诣得到明显提高,创作硕丰、声望渐隆。新世纪以来,良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山西晋祠博物馆等地多次举办了大型个人画展,备受赞扬。中国教育台《书画赏析》、中央电视台第十套《中国画水墨意境》、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十周年书画庆典等国家主流媒体纷纷专题报道;人民美术出版社多次出版《董良达画集》;并被荣宝斋聘为特约画家、当选为中国写意画研究院院长;良达的艺术地位渐渐得到画坛认可。他的艺术成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思想和生活元素,自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自家艺术风格。

在我看来,董良达的艺术风貌其独特之处,一是他敢于打破传统题材的窠臼,大胆开创“化新入古”。 他将当代人很少画的草莓纳入自己的国画题材,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 他笔下的草莓,线质极具传统功力,而构图和用色则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展示了扎根生活的艺术精神。 二是大胆将金色运用于国画山水,创作出了金顶群峰的崭新意象。 在他笔下,巍峨的太行沐浴于金色朝晖之中,作品气势雄伟,神采焕然。 他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大胆探索,开出了自成一家的山水画新境。 三是开创了自家牡丹图精神意象。 自李唐以降,世人多爱牡丹,然往往不得牡丹雍容高贵之精神,每每将牡丹画得过于艳俗。 然而良达深谙祖父董寿平所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法,大胆探索,直取牡丹之精神。 其笔下的牡丹无半点胭脂气息,有一股倔铁风采,天真洒脱、自信烂漫! 他将牡丹精神画得“入世”而又“傲世”,塑造出了牡丹独特的精神气象。

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此之谓三不朽”。良达走了,但他的艺术作品留了下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繁华胜景都将会消褪,在时代纷杂的泥沙沉淀后,他的艺术成就将会如金子一般更加光亮,与他的金顶太行一起,沐浴于浓郁的历史霞光之中。

“云晦风啸秋水逝,幕垂月落鸟孤栖。丹青难绘悲伤句,化作子规长夜啼。”良达的离去令我骨痛心摧,且以此文作为永诀的纪念。

龙得胜记于山水绿堂

二0二一年五月九日

董良达(1965-2021年),山西洪洞县人。生前任中国写意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市友好协会理事、山西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名誉主席。

2021年5月8日晚,中国书画大家董寿平之孙、我国著名中青年画家董良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56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