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剧市场发展迅猛,成为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并演变成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集散地。时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王慧敏在《传媒观察》2018年第3期刊文,分析了中国网络剧的亚文化生存与演进。文章认为,早期的网络剧热衷于恶搞,从而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但很快,网络剧商业化、主流化,最终纳入电视剧大范畴之内。
在文化层面,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亚文化形态,网络世界的语言表达、沟通规范、社群规则都有别于主流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剧灵敏地反映了亚文化的特性和发展。网络剧在短短数年时间内经历了数次迭代,从不入主流媒体法眼的短剧,到吸引大量资本投入的大制作长剧,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映衬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隔膜与融合。
2013年之前,国内的网络剧市场最引人注目的形式是“段子剧”,《屌丝男士》(2012)、《万万没想到》(2013)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累计播放量均在10亿左右。这类剧的共同特征是时间短且时长灵活,故事背景年代不固定,情节不连贯、无逻辑,由一个或者数个笑话构成一集的内容,类似于小品,绝大多数为棚内拍摄,后期制作粗糙。但是通过对生活的反讽和对经典的解构,获得了网络青年群体的热烈追捧。
网络剧的观众主体是青年一代,他们在社会上尚未立稳脚跟,文化层次和经济收入都不算高,在生活中没有太多可以依靠的资源。这一阶段的网络剧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青年一代深刻的无力感——通过自我否定,自我攻击,以此来避免他人的嘲笑。
当一种新的技术诞生,并促成新的文化形式产生的时候,嗅觉最灵敏、接受速度最快的,往往是年轻人。2013年以前,中老年群体还不习惯于通过网络观看电视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技术操作的恐惧和无力。年轻一代通过对技术的感知,形成了新的亚文化群体。
2014年开始,大量的资本进入到网络剧市场,到了2015年,过半数的视频用户偏爱通过视频平台观看电视剧。在这两年时间里,网络剧的制作成本不断升高,优质的制作资源进入,网络剧不再与低成本、低质量画等号,视频网站也不再是积压电视剧的消化地,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参与到网络剧的制作中,并将网络剧产品反向输出到电视台。
首先,粉丝标签是作为识别和区隔“圈内人”与“圈外人”的标志。仪式是身份的认同,粉丝们对剧、剧中人物、演员热烈的仪式性追求和崇拜,正是亚文化群成员之间互相寻求认同并抵御认同感消失的手段。
网络为粉丝们的仪式化行为提供了便捷的技术,使粉丝行为的可执行性很高。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各大视频网站提供的弹幕技术更是成为网络剧观看的标配。2015年底播出的《太子妃升职记》在创作中预设了两三百个槽点,在播出时通过弹幕吐槽的方式阶段性地主动抛出,引发粉丝们的强烈反馈,很多人甚至为来看弹幕而再次观看该剧。
粉丝们除了在弹幕文化中体现仪式感外,内部语言文化也具有一种仪式形态。对剧中人物和演员不使用正式名称,而使用昵称;对剧中某句经典台词赋予特定含义;对某些情节心照不宣的解读。这些存在于粉丝群体内的网络语言,在群体内被广泛使用,在群体外不仅很难被社会主流文化群体所理解,也很难被认同,甚至会被视为对传统语言的玷污。
其次,网络剧的题材从2014年起有了很大的拓展,段子剧的比例大幅下降,长篇剧情剧开始成为网络剧的主流。到了2015年,网络剧市场出现大量传统电视剧市场少见的新题材,尤其是刑侦推理、灵异玄幻、盗墓考古,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穿越、青春校园题材。这些网络剧题材远离现实,表现尺度大,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网络剧市场之所以从2014年起吸引了众多资本进入,是因为网络剧中产生的亚文化独特的倾向吸引了大众视线,商业的嗅觉自然灵敏地感知到利益潜能。大举复制亚文化的风格,使得亚文化特色变成了随处可得的潮流。
首先是网络剧产量上的激增。从2007-2014年的八年间,全网的网络自制剧共有374部,2015年,上线集,高于前八年产量总和。
其次是制作成本的上涨。在2014年,网络自制剧的平均成本是1万元/分钟,到了2015年就升至2.5万/分钟。2015年十大播放量过10亿的网络剧中,除了《屌丝男士4》之外,成本均破千万。
其次是专业影视制作公司的进入。网络剧一开始多以工作室、独立制片、在线视频网站自制的形式拍摄,2014年起慈文传媒、欢瑞世纪、唐人影视、正午阳光等在传统电视剧领域实力强大的影视制作公司参与出品,再加上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资本进入,生产、推广和发行的产业链已经成型。
到了2016年,随着BAT在网络自制剧市场的百亿投入,视频网站形成了四级阶梯,现象级网络剧出现,并开始大规模地反哺电视台。
针对网络剧存在的一些问题,2016年2月,在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李京盛司长表示,总局将对网络剧审查做出一系列规定,简而言之就是“电视台不能播的网站也不能播”。2017年6月1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6月30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非常具体地列举了节目审核标准。2017年8月30日上线的《白夜追凶》因为其涉案题材还主动接受了公安部和广电总局的审查,是第一个正式按照电视剧立项流程走的网络剧。今后的网络剧,尤其是涉案题材,先审后播将成为常态,网络剧向主流文化靠拢也将成为常态。
第一,人物价值观符合主流导向。2016年的网络剧《如果蜗牛有爱情》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在小说原著中,女配角——警察姚檬经历了人生的重创之后选择离开警队,并一度对警队充满了敌意。在网络剧中,姚檬的这一经历被改编,从而更加符合主流导向。
第二,题材范围向主流倾斜。2016年,幽默搞笑的网络剧占据了产量的最高份额,但是最受观众喜爱的却是惊悚悬疑、都市生活、侦探推理类的作品。在2017年的网络剧市场上,这一格局有了突破。《军师联盟之大军师司马懿》这样的历史题材作品赢得了口碑和播放量的双赢。反映上世纪90年代校园爱情的《春风十里不如你》虽然带有明显的怀旧感,但是对青春的书写获得了不同年龄层的广泛共鸣。这些网络剧的创作团队都来自传统电视剧领域,《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导演马进多次执导过飞天奖和金鹰奖的电视剧,男女主角则是新生代演员中颇具实力的张一山和周冬雨。
第三,回归现实、面向大众。2017年上线的网络剧《杀不死》是一部荒诞悬疑的作品,两个汽车4S店员工在生活中不甚如意,但因为一包钻石而卷入了一桩凶杀案,有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杀不死》在题材上迎合了亚文化群体偏爱的罪案方式,在表现手法上又学习了美剧技巧,但是导演在拍摄的几个开放式的结局中选择了一个最为美好的结尾上映,其实是对社会容纳度的一种回归。
(载《传媒观察》2018年03月号,原文约6500字,标题为:中国网络剧的亚文化生存与演进。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网络剧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2016SJD8600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