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纳米、5纳米先进工艺能突破吗?高端光刻机装备可以“中国造”吗?卡脖子技术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几年“中国芯”最有可能在哪些方向突破?
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院士圆桌会议17日在上海召开,与会多位专家院士、产业界人士谈到,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是一道“多选题”:既要立足“柴米油盐”,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解决问题,主动融入全球生态;又要追赶“星辰大海”,在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上多下功夫,在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加大投入、持续布局。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不少院士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答案的共通性是:要离市场近,离需求近。
“中国集成电路近两年技术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在哪里?简单说最赚钱的地方就是技术最有可能突破的。不在于工艺是不是最先进,市场大的就是未来发展最有活跃度的地方。”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郝跃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技术一直在追赶,未来技术的三大方向中,芯片尺寸不断缩小、密度不断增加以及研发引入更多新材料等,后面二者中国有很大创新和作为的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则表示,回顾集成电路发展近20年,许多创新引领性的技术都是在产业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必须用新技术替代,推进了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研发应以产业技术为导向,科研项目要积极为产业需求服务。“产业技术引领科技发展的文化一定要建立起来,而且要坚持做得更快更深入。”
不可否认的是,在5纳米、3纳米等先进制程上,在极紫外光刻机(EUV)等制造上,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我们仍有一定差距。
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素心认为,产业链的创新不是只限定于先进工艺的迭代,而是一直在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广泛的需求导致产能供应链碰到障碍,本身就说明产业链正在不断地解决问题,找到新的应用和需求,提供后续产能保障。”
光刻机、先进工艺并非是集成电路行业的“全部”,还是要脚踏实地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在不同场合,大家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企业界会说,那么多变革创新,对我来讲没有用,我眼前的问题没有解决;到了科技界,则说不能天天这么跟着走,总要有一点新东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说,中国集成电路发展不是要做这样的“选择题”,而是要通盘考虑,产业界眼前的事情,近、中期的事情,中长期的创新,甚至更远期的前沿技术研究都要解决。一些“守底线”的领域要长期坚持,“另辟蹊径”的创新也要积极探索,两手都要硬。
与其期待单点突破,不如让整体的市场进步,带动系统性的发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项专家组总体组组长、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教授魏少军说,集成电路是全系统的产业,不要寄希望于某个点上突破就能翻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即便是今年特殊情况也不例外,做好市场是关键。”
专家认为,集成电路的发展有其产业规律,生产线不是简单的资金“砸”进去,和几个大咖请过来就能解决的,还是要抱有长期投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对集成电路制造的复杂性,要有全面的认识,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全球创新的新生态正在形成,中国可以成为其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新的国际合作生态要纳入考虑范畴。”叶甜春说,和日本、韩国、欧洲其他国家能不能建立起更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能不能有新的政策,更好地支持可以在中国独立销售不受制约的外资控股企业的发展?面对竞争,中国或许可以着手建立一个“以我为主、不依赖于某一个国家”的全球合作新生态,引领全球化发展新方向。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在当前国家把集成电路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召开此次院士圆桌会议具有重要意义。院士圆桌会议是上海市科协打造的高端学术交流品牌,致力于打造成一个以创新为特色,立足上海、辐射国内、面向国际的思想交流融合平台和高端科技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