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底,美国医学科学院联合世界各大国立卫生研究机构,展开了一场“全球抗衰老创新竞赛”,旨在催化全世界的抗衰老科技研发和转化进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全人类的健康长寿。
就在今年10月末,大赛公开了第一轮150名胜出者的名单,其中既包含了来自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东京大学等传统强校的顶级团队,也包含了许多初创科技公司。格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150名获奖者中,有35名来自中国科研和创新机构(大陆30名,台湾5名),总获奖人数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44名)。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在抗衰老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实力。
在大赛公布首轮结果的同时,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的子刊同步上线了一篇主编寄语,《Science》杂志的主编、美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携数位顶级研究者,共同表达了抗衰老研究和相关民用产品研发的重要性,呼吁全球政府更进一步的重视起抗衰老问题,共同向衰老发起挑战。本文是对这篇极具鼓舞性的寄语的翻译。
在2050年,全球接近20%的人口的年龄都将达到65岁以上,世界将正式步入“衰老社会”。
这其中所蕴含的危机,在当下新冠疫情的肆虐中得到了初步的体现。老年人口面对新冠病毒所表现出的脆弱性,严重的冲击着现有的医疗技术和体系。如果我们不尽快做出创新和适应,社会老龄化将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医疗系统、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的崩塌。
但这种危机并不是无法避免的。通过加速生物医学的发展、完善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制定合宜的政策,我们完全有能力提升全人类的健康期,让所有人在健康中慢慢老去。这对于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是无法估量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提升老年人群健康水平的可能性正在不断飙升。通过干预衰老背后的生物机制,我们完全可以规避衰老带来的虚弱和疾病,甚至延长直接人类的寿命。
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具有这种潜力的分子通路,比如胰岛素/IGF-1通路;比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mTOR),它们直接关系着衰老和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还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线粒体所生产的活性氧(ROS)等自由基,才是促成衰老的主要原因。此外,衰老细胞研究和对应的Senolytics疗法、再生医学、免疫工程、基因组编辑等新兴抗衰老研究领域,也都在经历着蓬勃的发展。
不少在这些研究中诞生的成果,都已经进入了临床测试阶段,从热量限制,到Senolytics;从二甲双胍,到雷帕霉素,科研人员正在奋力探索这些物质抵抗人类衰老的功效。
但这其中有一个根本性问题需要首先得到解决,我们应该如何测量一种抗衰老策略对人类的功效?生理年龄并不等同于时序年龄,有的老年人并不会轻易患上任何衰老相关疾病,也有的年轻人早早就表现出了各种衰老症状。
为此,很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能够真实反映人体衰老状况的生物标识,并将它们转化成“衰老时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DNA的甲基化状态是衰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也有很多人把精力投入在了端粒长度和磨损速度上。但不论如何,想要研发出一款真正精确的生理年龄检测方式,寻找并验证不同生物标识在不同衰老组织中的特性,应当被视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数字医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和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进步,也都为诸多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全新干预思路。
尽管科技的进步令人欣喜,但现有的科研和创新“生态系统”,并不一定能够将科学上的突破,转化为能够造福人类的产品,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当前的抗衰老研究方式。通常来讲,保守但有效的科研实验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而高风险高收益的研究项目则很难得到应得的支持。
此外,也许是受到了历史的约束,目前衰老研究被严重的限制在了传统生物学的框架内,衰老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宽视野,充分调用起生物学、遗传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物理学以及工程学的独特研究思路。
基于这些考虑,美国医学科学院决定发起“健康长寿全球竞赛”项目,以此激励那些能够将抗衰老研究结果,全面转化为民用产品的实验项目。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学科的学者都将可以参加。整个计划已经在2019年10月29开启海选,3年之内,美国医学科学院会将3000万美金的奖励,分发给450项获奖研究。
我们在近日刚刚公布了第一批获奖者的名单,其中包括百岁老人基因组分析、人类肠道菌优化、纳米催化抗衰技术、慢性炎症终止策略等。
此外,我们还同时上线了“全球健康长寿路线图”,这项计划将会在今后为全球政府提供一份权威的,基于证据事实的政策制定指导。
医学科学院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举措,埋下实现人类长寿的必要基石,催化新型医学、治疗策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健康长寿必将实现。
原标题:《前沿快讯|《Science》主编寄语:为了全人类的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