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岁月匆匆熟悉的味道一直都在——不同年代人的端午

导读:  在很多人记忆里,端午节是外婆穿针引线后缝制的香包、是妈妈深夜包出来的粽子、更是锣鼓喧天中龙舟划桨的激荡画面……岁月在改变,但端午节熟悉的味道一直都在

  在很多人记忆里,端午节是外婆穿针引线后缝制的香包、是妈妈深夜包出来的粽子、更是锣鼓喧天中龙舟划桨的激荡画面……岁月在改变,但端午节熟悉的味道一直都在。日前,记者走访了临沂市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看看他们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的。

  一副老花镜、一个针线岁的赵令兰的宝贝。她最近的大工程就是缝制香包和包粽子。“端午节,给孩子亲手缝上几个香包,可以驱蚊保平安。”赵令兰说,她先后缝了10余个香包分发给孙子、孙女和外孙们,有小辣椒、大公鸡、小兔子……各式各样的香包备受晚辈们的喜爱。

  “我们小的时候,生活物资匮乏,需要拿粮票换大米,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全家十余口人,只包五六个粽子,而且粽子特别小,只有孩子才有机会尝一下,大人根本舍不得吃。”赵令兰说,“时光走过了数十年,但端午节包粽子、缝制香包的风俗却一直未曾发生改变。每年端午节来临时,我还会准时买回来粽叶,亲自包上一盆粽子,然后再穿针引线,给孙辈们缝他们喜欢的香包。”

  端午节当天上午9点钟,临沂汽车客运总站站务员古伟和同事们来到候车区,将热腾腾的粽子送到候车旅客的手里。有的旅客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叶、尝上一口,还不忘喊上一句“真甜”!这已经是古伟第六年参与送粽子了。粽子是车站工作人员下班后加班包出来的,就是想在端午节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旅客也能吃上一个热乎乎的粽子。

  端午节给旅客送粽子的习惯临沂汽车客运总站已经坚持了9年。古伟说,在岗的端午节,她已经记不清楚送出去了多少粽子,但是收获了数不清的“谢谢”!粽子作为端午节的必备品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可以让旅途中的旅客多一份温暖和感动。

  受疫情的影响,在哈尔滨上大学的孙晋最近没能返校。今年端午节,她和同学们也度过了一个和往年不一样的节日。

  孙晋是临沂汉服社的一名成员,端午节的前一天,孙晋穿上一身汉服,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在忙碌的同时,她还不忘将包粽子的经验和技巧通过微信和同学们交流。

  端午节当天,父母给孙晋戴上了五彩绳,她和另外3名同学相约一起做香包。“我特意买来中药磨成粉,加上蜂蜜,作为香包的原料。”孙晋说,他们时刻在网上分享着端午节期间的点点滴滴。

  10岁的史琦源是兰山区一名四年级小学生,今年的端午节,在妈妈的指导下,史琦源包出了第一个粽子,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端午节。

  史琦源说,以前端午节都是看着妈妈和奶奶动手包粽子、缝香包,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如今自己动手,才知道一个小小的粽子也有大学问。作为一名新时代接班人,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亲自动手才能更好体会粽子的味道,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和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