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8日,我国第一部SA型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安徽省合肥市落成。这是由安徽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同投资建设、被安徽省政府列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礼项目的重点工程。
根据最初的规划,第一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布点并不在安徽。1996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率队进京争取雷达项目落户合肥。当时,1991年江淮地区洪水灾害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考虑到安徽省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省领导的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决定在合肥建设第一部国产多普勒天气雷达。
项目争取下来了,但雷达楼建在哪儿才能达到最好的探测效果?“有专家建议建在合肥郊区义城(现滨湖新区)。经过多次讨论,最终敲定将雷达建在合肥西郊五里墩。”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回忆道。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近20年过去了,雷达站所在地整体探测环境因为雷达塔楼的存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如果放在义城,2006年滨湖新区建设很有可能迫使雷达搬迁。
然而,地址选好了,安徽省气象局又面临雷达外楼建筑造型设计问题。这是我国第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国内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据时任合肥雷达站站长冯皖平回忆,在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况下,安徽省气象局与建筑方就雷达塔楼造型进行了多次讨论,形成了主方案和备用方案,并向中国气象局汇报。最终,主方案获批。
在建设过程中,美国雷达专家指出,雷达塔楼过高且雷达谐振频率匹配出现问题,如果谐振频率问题不解决,雷达就无法吊装。为解决这个问题,安徽省气象局邀请了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专门成立科研项目进行测算,对原建设方案修改完善,并使用剪力墙调整大楼的谐振频率。
1999年3月9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回良玉,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汪洋,省政府副秘书长张锋生,专程来到中国气象局,与局长温克刚、副局长李黄再商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大计。回良玉表示,由于技术指标、隐蔽工程、物价上涨等不可预见因素而超出原概算的资金,经过审计后酌情解决。随后,时任安徽省省长王太华在调研雷达项目时明确表示,尽管省里财政紧张,但一定按照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共同商定的匹配投资原则协调解决资金缺口。实际上,在资金落实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困难,安徽省气象局领导分别给省领导写信,反映雷达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困难。经过一番努力后,雷达项目资金缺口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从1997年开工建设到1999年建成,仅两年时间,一座128米高、外形呈拔地腾飞之态的“庐阳银珠”便呈现在人们面前,全国气象部门见证了合肥雷达建设的“加速度”。“特批件到了哪位负责人的手上,就必须马上处理完,否则递送材料的同志就要一直站着等他处理。”时隔近20年,冯皖平对当年中国气象局审批特急件的情景记忆犹新。就这样,这个气象现代化的标志性项目在气象工作者的翘首以盼中完成,不仅全面提高了安徽省的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还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9年5月25日,淮北地区遭遇大范围冰雹袭击,由于气象部门及时实施了人工消雹作业,淮北市、灵璧县和泗县等主要降雹区避免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人工消雹的背后,是合肥首部国产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对这次冰雹过程的精准捕捉。冯皖平回忆,当天试运行中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开机后便立即探测到了呈现冰雹特征的强回波。接到消息后,原省人工降雨办公室火速派人赶往雷达站指挥各地开展消雹作业。调查显示,作业区内均未形成雹灾。如此远距离、大范围指挥人工消雹作业,这在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史上尚属首次。此后,在安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合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如忠诚卫士般,始终守护着江淮儿女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