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来自高校的人大代表,焦新安非常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在科技创新、教育、就业、乡村振兴、公共卫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这部分内容很实在,明确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肯定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据了解,焦新安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经过反复研究,今年提出了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等9方面的建议。
焦新安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但是,当前的就业指导服务环节,还普遍存在着学生群体数量多、体量大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流动快、工作任务重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生群体大愿景、高要求与优服务、强指导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他建议明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担制定并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保障措施、工作内容等各方面内容,准确界定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等相关概念,做好分级分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规范,确保标准的形成能够“建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据焦新安介绍,扬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于2018年5月在全国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第一家获颁该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高校,形成了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领域的“扬大方案”。
焦新安常年从事高校工作,因此对高校如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尤为重视。他表示,科技创新是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动力源泉。多年来,扬州大学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前沿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坚持提升创新水平与推进成果转化并举,不断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学校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和科研氛围,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供机制保障。
学校加快推进落实“科技新政”。学校作为省级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新政,着力破除“四唯”,改革科研管理与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学校修订了职称评定、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24项制度,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和分类评价制度,积极推动省“科技改革30条”落地落细,全力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学校着力推进科研机构和评价体系革新。学校一方面依托学科特点,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建立10多个创新型实体科研机构,实施文、理、工、农、医等各类学院分类绩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实行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型、教学型和社会服务型等分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进一步推进教师分类发展。
焦新安介绍,学校坚持聚焦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调集全校资源与力量,组团式、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扬州大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体化运行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战略研究院,组建了包括580多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推广队伍,建立了300多个农业推广基地,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开设“张家港班”“常熟班”,实施“乡村教师”“农村医生”等专项,累计定向培养知农爱农型高素质人才近两千名。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100多份。校地合作共建的江苏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第一名次通过科技部验收,学校多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等。
学校发挥地缘优势,积极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力推进校地合作打造新型智库。与江苏省扬州市共建专家库,成立全省首家校地共建的大运河智库——中国大运河研究院,30多篇大运河研究成果发表在《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1项成果转化为全国政协提案,2项成果被全国政协采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了“扬大智慧”。
焦新安表示,学校坚持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资源投入,持续加大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的培育与支持力度。近年来,学校每年列入专项经费1500多万元,用于加强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高价值专利等培育。经过多年持续积淀,学校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标志性科研成果接连涌现。
狠抓高水平项目、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四大培育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项目立项数跃居全国高校50位左右,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多项。“十三五”规划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14项。连续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学校科技总经费逐年上涨,2019年科技总经费突破8亿元。学校持续实施重大平台培育计划,紧抓国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契机,加强全国首家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持续推进校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开展高水平的实质性合作,与扬州市共同打造的23个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全部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持续做大标志性科研成果“蓄水池”。学校坚持“放水养鱼”,不断完善培育机制,加速高质量成果源集聚。设立5大学科特区,持续推进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挖掘科研新的增长点。健全项目组织机制,强化项目申报的精准指导,加强重大项目的集成与培育。以重大(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成果为重点,建立重大奖项培育“蓄水池”。经过长期的积淀,学校连续3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全覆盖”,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总数达到16项。学校1项成果填补了中国宝卷研究的空白,获得人文社科领域国家最高奖项——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颁奖鼓励。
焦新安告诉记者,学校始终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加速推进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不断将创新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大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校地共建研究院及第三方平台等载体构建学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网络,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以个体合作、项目合作、战略合作相结合的全方位产学研合作模式。继前期合作取得很好成效后,全面启动省市共建扬州大学、与扬州市的新一轮合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地方需求+高校研究”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组建校企联盟931个、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41家、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5个,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先后获得“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先进集体”“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等荣誉称号。大学科技园现有116家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入驻,园区企业每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梦工场获评国家众创空间。学校还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江苏省农垦集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合作培养人才,全面提高服务精准度和有效性。
坚持价值导向彰显优势特色。学校坚持价值导向,注重市场需求,着力推动优势特色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范例。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学校技术转让收入2.3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创制的基因VII型新城疫灭活疫苗,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为养殖企业增效50多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团队长期从事水稻栽培技术应用研究,先后创建南方稻区以少免耕与抛秧为主体的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及以标准化育秧、精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多次创造了水稻亩产超高产纪录,连续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焦新安团队创建了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新技术平台、菌种库和分子溯源数据库,相关成果已推广至江苏、上海等10个省市的40家企事业单位示范应用,累计新增产值11.3亿元,累计新增利税16768万元,增收节支总额约5140万元,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