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伊玛目里扎圣陵,我们回到酒店退房,将背包寄存后,去Javadd酒店的前台咨询前往康村的交通。在耐心细致地指点清楚后,帅气的前台小伙子拿出他自己的公交卡执意要借给村妇,并特意说明里头有钱直接刷就可以了。
再三感谢后,刷卡(一卡可多人使用 )上了快速公交车。我们发现伊朗的公交车是男女分开坐的:前男后女!绝对不可造次!!
后来发现,事实上连上车的门都是分开的!!!
坐了两站后,有两位男士招呼我们下车。在下车的刹那,村妇手上的金刚菩提忽然断了,108颗珠子散落一地各奔西东,当下心一沉泪水夺眶而出。
2015年的4月25日,尼泊尔大地震,我们有个好朋友在博卡拉费瓦湖畔开了家客栈。彼时,余震不断,村妇每日里会为她念平安经。
手串断的时候,恰在经文结束时。
红灯换了绿灯,车水马龙,我俩不管不顾埋头捡拾散落在地上的菩提子。那些准备开动的车居然都停了下来,很多行人也都加入了找珠子的行列,他们将找回来的珠子交到村妇手上,多数还会亲昵地拍拍肩膀仿佛在说“嘿女孩轻松一点”。
最终,108颗的手串找回来105颗珠子。那一刻,百感交集无从言谢。
好在,我们的朋友和她的客栈都平安,她还为尼泊尔灾后重建做了一些很棒的事情。
前面说的那两位和我们一起下车的青年男子一直将我们送到地铁车站后才离开。在坐了很长一段地铁后,我们于终点站下车。此处有个巴士总站,一问得知当天去康村的最后一班公交车(每天仅7点和10点两趟车)已开走。
在我们完全没有开口求助的前提下,好心的两位车站工作人员开这中巴车免费将我们送到几公里外的出租车站点,还帮我们谈好了价格:往返60多公里加等待仅收15美元!
在不到两个小时时间里竟然遇到了N个雷锋!
伊朗的火车是中国南车生产的,不过骄傲的伊朗人几乎将中式符号都磨没了。
出租车在加油站加油。我们发现:
伊朗的汽油7000里亚尔/升,折合人民币才1.3元!!!
我们被惊呆了,呆若木鸡!
车子出城后,满目苍茫的半荒漠景象迎面扑来,都不带拐弯的,一点铺垫都没有。路也没好多久,前半程的良好路况和后半程颠沛流离的修路状态简直就是无缝连接,来的特别自然。不过,路灯的分布仍然无比密集,而且大白天的居然都还亮着!
真真是油多任性!!
45分钟后到达康村。一眼望去,灰突突的,仿佛妆容斑驳的老妪,满是尴尬。
我们站在村外,看那些土木结构的房子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层层叠叠,房子本身几乎集体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破败不堪,但聚合起来仍然构成一幅宏大的景象,气象万千。
破落的贵族总是会比暴发户多些骨子里的优越感。
跟姑娘进村滴看看。
一条坑坑洼洼的石阶路蜿蜒着贯穿全村,路中间一条排水沟,已经干涸,大约是鲜有人家住在这里的缘故。虽然绝大部分房子都已人去楼空,但各家门牌号还在,每隔一段距离的路灯也还在。
走在别人的生活里,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遇一老太太,示意能否参观,获准后村妇入内,但见里头有好几个房间,通电通水通煤气。老太太也不管我们这外来的闯入者,兀自整理着不知道是毯子还是被子的东西。
村妇只觉彼此之间的空气是凝滞的,压抑得人简直踹不过气来。
康村的坡度准确的说是康村所占据的山头的坡度很大,加之村中小路碎石嶙峋,走起来并不轻松。经常有诸如握手楼之类的建筑(也许是老旧倾斜所致)遮蔽了日光,以致于我们总是穿行在白晃晃的日光和昏茫之间,颇有种寻宝的感觉。
显然,曾经的康村是美过的。
只是,岁月流转,带走的不仅是人们的年华,更有这些依着于年华的建筑。
一锁锁清秋,黯淡空对月。
期间遇到收拾东西的大叔一个,
躲在行将脱落的门框后面观望我们的小孩两枚。
看那些经年的建筑,时光在这里显得特别的粗粝有质感。
我们在别人的光影里留影,这影像便仿佛也带了别人家的烟火。
在村头,有一帮妇女无事闲坐,年轻的几个拉着村妇聊天拍照。忘了当时村妇是讲什么故事,以致姑娘们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但有什么打紧的呢?镜头里有爱。
玩得正高兴,忽然出来几个老太太,听得出来,是在严厉地训斥那些姑娘。
姑娘们满脸不以为然,一问方知原来是在教训她们不该跟陌生人拍照。
穆斯林传统,正在经受考验。
其实,年轻人并不排斥拍照。
告别康村,我们心里一直回旋着一个念头:死去的乡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回到马什哈德,将交通卡还给Javadd酒店前台小哥,同时要求将公交费还给人家,人家死活不肯要。被逼急了,说:快速公交车票价400里亚尔,折合人民币才8分钱!!!
来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俩鸟人再次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