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新闻 > 手机新闻

纷纷取消附赠充电头,手机公司这本生意经藏不住了

导读: 苹果砍掉了附送的充电器,每年将节省下数百亿元的各类成本,还将进一步促进自家无线充电产品的销量,以及第三方快充厂商的繁荣。而第三方快充厂商硬件出货量的增加,还将刺激苹果

 苹果砍掉了附送的充电器,每年将节省下数百亿元的各类成本,还将进一步促进自家无线充电产品的销量,以及第三方快充厂商的繁荣。而第三方快充厂商硬件出货量的增加,还将刺激苹果授权认证的数量攀升——而在这套认证规则下,苹果才是背后躺赢的一方。

作者丨邱晓芬

编辑丨苏建勋

苹果又给手机行业开了一个头。

iPhone12大胆宣布不再附赠充电器后,虽然负评颇多,依旧引得安卓阵营纷纷效仿。不过,安卓厂商们又担心和苹果一样撞枪口,采取了一些更圆滑的方式处理。

小米11耍了个回马枪,先是跟风宣布不再附赠充电器,引发了一波骂声,到了实际发布的时候,小米方面却宣布推出了配备充电器和没有配备充电器的两种版本,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这种手段不可谓是一石三鸟,既提前摸底了用户反馈,还利用情绪反差拉到了好感,还顺势踩了一波苹果。

苹果、小米,抛出的托辞都是:为了环保。

魅族这种小厂也在跟进。魅族手机每年的出货量不过上百万,说不上对环境产生多大影响,并且贸然取消附赠充电器还有可能影响销量。权衡之下,魅族18的方案是推出“绿色焕新计划”,用户可以凭借两个旧充电器换取一个全新的魅族18充电器。

另外,有消息称,三星未来也将做出效仿,但具体的方案如何还未可知。

“环保”,这一理由看上去无可厚非。全球每年手机出货量超过十亿台,每年的手机充电器出货量还要远大于这个数字,充电头、数据线又是闲置率最多的电子产品之一。

其实,环保或许只是这个决定的其中一个考虑。取消附赠充电器的背后,手机品牌们没敢说出口的,是一本深远、利润丰厚的生意经。

不送充电器,苹果每年节约上百亿成本

从商业层面来看,手机厂商取消附赠充电器最直接的目的还是节省硬件成本和物流成本。

以iPhone为例,如今苹果手机的包装盒中和充电器有关的附件只剩下了一条数据线,价值是145元。而在此之前,充电器+数据线的价值是290元——每套手机节省下了145元的成本,手机的总售价却没有因此变少。

保守以苹果一年手机1.5亿台出货量计算,仅仅充电器这项支出就可以帮助苹果每年省200亿元以上的成本

还不止这些,除了硬件成本以外,还应该再算上因为手机包装盒变小、变轻带来的物流成本和包装成本的减少。

在安卓这边就没那么夸张了。小米、魅族标准版的手机充电器不过百元以内,尽管没有苹果这边这么贵,现阶段的政策也还没有一刀切,但随着后续手机出货量规模的累积放大,因为这一个小小充电器,节省下的综合成本依旧不容小觑。

充电头是个好硬件

省钱还只是小事。手机公司不再附赠充电器背后更深入的考虑,为了正在起步的充电器江山。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手机厂商又为什么选择在5G普及之前,费力去开拓充电器这一存在多时、又还不太热闹性感的品类?

随着5G硬件的加入,以及屏幕/相机等各种功能的加强,手机的耗电量正在逐渐加大。而摆在面前的的矛盾是,电池容量和手机厚度/重量却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因此,开发出更大功率的充电器,或者通过无线充电等方式改善充电体验,都是消解用户电量焦虑的两条思路。

在这种方向的指导下,安卓和苹果在充电器这一硬件上的布局策略不尽相同。

安卓厂商在高功率有线快充上布局更快。据36氪粗略统计,小米、OV已经推出了65W/120W快充充电头,价格一般在100-150元左右,相比原先二三十元的低功率充电头已然贵了许多。

除此之外,安卓厂商还同时布局了针对不同场景、不同大小的充电器产品

小米这边有立式/平放式的无线充电器、可同时容纳多个电子产品的无线充电板、基于车载场景下的充电器、以及充电器充电宝二合一的配件;

OPPO这边则考虑到了充电器的大小问题,不久前推出了可以塞在口袋的饼干快充充电器,功率还提高到了50W和110W。

小米的充电相关产品

OPPO的充电器产品

苹果更多的兴趣在无线充电上。扩展出了MagSafe磁吸充电器、用于装饰的磁吸卡套、能同时充多个电子设备的双项充电器。这些新品类的售价并不便宜,单单双项充电器的售价就在1050元左右,几乎等于一台低端安卓机的价格。

在此前的苹果发布会上,库克花了大手笔介绍MageSafe产品。但这款产品在面世之后却因为充电效率过低、存在消磁的问题,尚且不是一款热销品,后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苹果无线充电器及价格

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取消附赠充电器”这一看似武断的决定,能从多大程度刺激充电器品类的销量?

由于安卓厂商还没敢完全拒绝附赠充电器,所以这一阵营的充电器销量变化在现阶段参考意义不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苹果。自从去年年底iPhone12之后,苹果生态中的第三方充电头产品迎来了春天。

据充电头网一位负责人表示,ANKER、绿联、品胜、倍思、紫米、麦多多等多个品牌在去年十一月初苹果20W PD快充月销量已经过万。其中,ANKER天猫旗舰店20W PD快充充电器月销量甚至从原来的几千台暴增至11多万台,翻了数十倍;绿联的20W PD快充月销量也突破了10万台。

前述人士告诉36氪,这类快充头的毛利率并不低,一般在20-30%左右。可以说,苹果的这一决定,正在养活一大票充电器厂商。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用户快充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充电体验需求的提升,充电器这一品类还有很多可拓展的空间。

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是,在此之前,各大手机厂商便在手机上大刀阔斧砍掉3.5mm耳机孔这一设置,倒逼用户使用无线耳机,而经过几年的用户培养,TWS真无线耳机出货量如今才真正有了大幅增长。

今天的TWS耳机,未必不会是明天的快充头。

卖授权,长远之计

卖硬件还不是最赚钱的,快充协议/授权才是,且后者的边际成本更低。

目前快充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协议壁垒,即快充头和手机之间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无法与其他品牌产品混用。举个例子是,你无法用苹果的MagSafe给小米手机充电,也没办法用OPPO 65W的快充充电头给华为Mate40快充回血。

目前,OPPO和华为已经向第三方品牌授权独家快充协议。不久前,OPPO便宣布了“闪充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合作的伙伴有一汽大众、NXP(恩智浦半导体)、ANKER(安客)等。

目前,各家的快充协议价格属于机密,一位ANKER的内部人士告诉36氪,“快充协议是充电头的核心,在这上面做文章将会是未来的重头戏”。

苹果这边的操作也是如此。去年10月,苹果推出了专门针对MagSafe的认证体系MFM(Made for MagSafe)。站在苹果的角度,这个认证体系的作用是控制第三方产品的价格、变现专利。

简单理解,如果第三方配件厂商也想制造一款MagSafe,就必须老老实实交钱拿到苹果的MFM认证,否则做出来的产品将无法被iPhone正常使用。通常,配件厂商们完成苹果的这套认证所花费的成本,有时候并不比硬件本身的成本低。

以苹果数据线为例,一根通过“MFI”认证(Made for iPhone,和MFE类似)的苹果数据线,总成本一般在25元左右——为了完成认证,数据线厂商不仅需要向苹果公司购买一个专用的芯片,成本价已经达到3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19.5元),还要在交上一笔不低的认证费用。

目前,由于认证成本高昂,市面上也推出了MEM的破解版。尽管如此,一名业内人士表示,苹果MagSafe模组的售价,一般是没有得到MFM认证的十倍以上。

总结一下,苹果砍掉了附送的充电器,每年将节省下数百亿元的各类成本。更进一步,还将进一步促进自家无线充电产品的销量,以及第三方快充厂商的繁荣。而第三方快充厂商硬件出货量的增加,还将会刺激苹果授权认证的数量攀升——而在苹果这套认证规则下,苹果才是背后躺赢的一方。

这便不难理解,安卓和苹果手机阵营即使顶着被骂的风险,也要坚决拿掉这方小小的充电器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