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手 iPhone X 两周有余,本来应该更早就能上手,结果因为一些事情不得不退掉了预购开启时候抢到的首发机。眼看着 iPhone X 发售从 4-5 周 变成 3-4 周 变成 2-3 周变成现在的 1 周 内,究竟是退的人多,还是产能提高,我从不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背后的事情,毕竟出货提速是全球范围的事情。当下最有必要的还是为在 富士康和其他苹果代工厂违法雇佣的高中生实习工 呐喊一下,因为在所有喧嚣的段子和帖子中,只有这是既成事实。
放弃了首发机,我多等了两周就拿到了原本 12 月 16 号才能到货的 iPhone X。虽然 没有机会提前拿到媒体机 做苹果的作业,也没赶上大部分友站的急速上手,多等两周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到手时大多数应用已经做好了全面屏的适配。我惯常使用的,只有 Google 系的大多数应用(除了 Youtube 和 Google 照片)还有一些移动互联网基因不是那么浓重的公司应用没有适配,还好它们中的重要应用也在我使用的两周里陆续得到了更新。总体来说,小公司和独立开发者的应用适配进度远远快于大企业(三大运营商的应用只有电信做了适配,Google、罗技、索尼、宜家、大疆、中铁的大量应用没有更新,还有 TechCrunch)。不过,应用适配新分辨率的速度感觉上比 iPhone 5s 过渡到 iPhone 6 那个时期快了不少。
如果说 iPhone X 较于前作(尤其是 iPhone 8 系列)的跨越式进步,原深感摄像头系统一半一半,OLED 屏幕算一个(这也是明面上贵出来的地方),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交互。前面数代 iPhone 我全部是越狱系统,手势则是越狱之后必装插件,从 Quickdo 到 Zephyr、Auxo、Tage,还要关闭双击检测以加快系统判断单击的速度。在 iPhone X 砍掉 Home 键之前,我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 Home 键大量介入的操作,只剩下指纹解锁这一个功能。没有了 Home 键,我才意识到它承载的功能有多复杂:在屏下指纹无法实现的时候,解锁迁移到了原深感摄像头;点击唤醒屏幕变成了双击屏幕;退出应用改到了底部上滑手势;双击多任务窗口是底部上滑-停;截屏组合键变成了音量加;长按唤出 Siri 迁移到了唤醒键(关机则变成了唤醒加音量减)……对于一个从来不越狱或者没有体验过手势控制的手机用户,这些绝对称得上是巨变。
除此之外,使用 iPhone 的习惯也要变很多。比如现在的应用通知推送,你要看着手机完成面容 ID 解锁才能查看详细内容,这个在保护隐私层面是非常好的功能。但是在伏案工作的时候,最自然的当然是把手机平放在手边,通知过来之后可以指纹解锁进行半盲操作。换成 iPhone X 的话,平放下的操作非常糟糕,要么得拿起手机,要么得把头伸过去试着解锁,如果解锁失败,我还得关掉屏幕再来一次。我的解决方法是,用 Lightning 基座或者第三方无线充电器把手机立起来面向你,才能得到和之前差不多的使用体验,或者可以说,基座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我对 iPhone X 的手势控制还是很满意的,虽然细节上的调整没有越狱插件那么丰富,但是已经很堪用了。iPhone X 全面屏最大的进步就是引入了手势,这绝对是具备未来感的交互操作,随便打开任何一部科幻电影,里面很少有点按的动作出现。安卓手机的一票全面屏手机对比下来,几乎没有在交互上有任何的创新,只是把虚拟键再往下放了一点,单手操作时候手指的位置更别扭一些而已,感觉更像是重温了几年前 iPhone 4s 到 5 的变化,宽度不变,屏幕长了而已。iPhone X 这次教育用户的是:任何情况只要上滑就好了,切换应用只要左右划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原深感镜头组应该是这一代 iPhone 最爱恨交织的设计,不愿意购买 iPhone X 的原因里,“刘海”绝对排在前三(剩下的我猜是“贵”和“重”)。从技术上考虑,把 Kinect 塞进手机里绝对是一个进步,而且面容 ID 的识别率还很不错。得益于机器学习的 A11 Bionic 芯片,从刚到手时躺在床上无法解锁,到两周之后愉快玩耍,我能感觉到这个系统的潜力。至于对于它丑陋的指责,我个人倒是没有那么在意,反而觉得苹果在有意地突出四个边角的交互,这个价值观和其他全面屏手机“干掉边框”的追求完全不同。
所以,我喜欢 iPhone X 哪些地方呢?它是 iPhone 产品线里综合性能最强的手机,而且尺寸还在我的接受范围内;有了手势交互之后,我第一次产生了“不越狱也可以”的想法;OLED 屏幕的质感用了再也回不去;再有就是,这还是 iPhone,虽然有很多地方都变了,但是手机的质感,应用的美感依然保留了下来,这些也许就是“旗舰”的定义吧。
至于我不喜欢 iPhone X 的地方,首先是价格,不仅是手机本身的价格,包括后续的一系列投入──如果你也想办公时舒服使用,最便宜的白色 Lightning 基座是 328 元;如果你想要快充,目前来看则是需要最少 188 元的 USB-C to Lightning 线和 388 元的 29W USB-C 电源适配器;如果你想要第一方的无线快充,据称 1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318 元)的 AirPower 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你已经有了 AirPods,则可能需要至少 548 元另购无线充电盒,另外还要说明的是,似乎只有 Apple Watch Series 3 支持 AirPower 无线充电枕,目前它的官方售价是 2588 元起──和初代 iPhone 推出时还送基座的厚道相比,近万元的 iPhone X 并没有给人特别“尊贵”的感觉(至少给根快充线吧)。
还有就是,iPhone X 在 iOS 11 的优化并没有达到完美,比如使用面容 ID 付款时候的双击动作,完全是多余;四个角的交互也不能自定义;下拉任务中心依然非常别扭;在多任务卡片里退出后台应用的长按操作也值得商榷;另外我个人的经历是在配对旧设备时候出现了问题,之前和 iOS 10 手机配对的 AirPods 和 Apple Watch,不能使用 iOS 11 的新功能(分别是左右耳定义操作,以及 Apple Watch 上 iPhone X 的独有图标)。
如果让我浮想联翩一下 iPhone X 的未来,我可能还是会希望有双卡双待和国内交通卡的支持。iPhone 对于日本交通卡 Suica 的支持理论上是领先于安卓手机之于国内公交卡的,因为 iPhone 的 Suica 是跟随 iCloud 账户而不是绑定在特定手机的,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还是优于国内目前的解决方案,希望苹果可以和国内的城市交通机构保持合作。至于双卡双待,苹果好像已经有了专利,那就继续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