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留学新闻

北大学霸两年看1000本书 速成骗局坑了多少人

导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并非难事,而万卷书?对于大多数人,可能要在后面减去一个零。  有人最近在微博公布了一份自己受邀给明星开的书单,张雨绮、陈数、马伊琍等明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并非难事,而万卷书?对于大多数人,可能要在后面减去一个零。

  有人最近在微博公布了一份自己受邀给明星开的书单,张雨绮、陈数、马伊琍等明星都在列。

书单节选

  他就是“北大书神”张雪健 ,曾在节目中放豪言:“两年读了一千本书” 。并在网络上列出自己的书单。

张雪健在节目中表示两年读了一千余本书 | 《一站到底》

  而认真读完这份书单,我就花了半个小时。

  两年千本翻完而已

  正常人平均默读速度为592.3字/分钟 ,拿豆瓣top10的书籍为例,平均字数23万字,读完这样的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呢?388分钟。

  一千本就需要388000分钟,也就是6467小时。这意味着24小时不吃不喝、昼夜不停的状态下,读完这一千本书也需要269天。

  如果你想好好活着读完这一千本书呢?

  中央财经频道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显示,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2.27小时,假如将这些时间全部用来阅读,读完这一千本书约需要2849天,接近8年。

2018年2月18日,读者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阅览大厅看书学习 | 视觉中国

  在经过刻意锻炼、未经专业速读训练的情况下,普通人能达到每分钟4000字的速度,但张雪健的书单里,所列大多是比豆瓣top10的小说艰深N倍的文史哲类书籍,其中不乏《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这种63万字的长篇巨著,读起来更耗费时间。

  虽然正常情况下,要花费接近8年才能读完一千本书,但也不能说张雪健在这件事上撒了谎。

  事实上,问题出在“读”这个概念上, 张雪健本人所言的“读一千本书”并非常规概念中的“逐字逐句读”,而是他有重点地“翻完而已 ”。

  更多的时候,是把书翻一遍,掌握大致内容即可。

  这样的读书实为“翻”,并不需要一字一句的通读完整本。

  2017年,“浙大书神”胡啸宇以296次的借阅次数排名浙大借阅达人榜首。他微信只有31个好友,还被父母规劝“多打游戏少看书”。

胡啸宇在图书馆借阅图书 | 钱江晚报

  很多人觉得他有快速阅读的技巧,然而胡同学唯一的读书窍门就是:一直看。

  早上五六点起床,凌晨一两点睡觉,洗脸看、走路看、吃饭看、骑车还要把书摊在车把上看。

  但在这种读书状态下,胡同学也表示不是每本都读完,有时是为了写论文借书,实际读完的有150-200本。按照他的读书速度,读完一千本书大概需要5年。

  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聘教授周涛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

  “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读书,上厕所的时候读书,洗衣服的时候读书,洗澡的时候也在读书……”

  有人问周涛洗澡时怎么读书,周涛回:“洗澡分淋浴和泡澡嘛,我泡浴缸的时候读书,你看我有些书上会有水印就是洗澡的时候看的。”

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周涛 | 华西都市报

  他在自己的博客里总结了2015年的个人年度阅读书单,一共121本书。

  依照周涛的读书速度,想读完1000本书,也需要大概8年。

  胡啸宇和周涛的每日阅读时间显然超出一般人,同时,他们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做基础,但仍然无法做到两年一千本书,常人距离这个目标只会更遥远。

  读书盲目求速危害多

  在快餐式的现代环境中,人们越来越追求速度,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连阅读这种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活动,都被要求速成。

  速读的概念越炒越热,成为了大家在学习和工作时不断追求的技能。

  然而,如果未经专业训练,普通人看书时一味求速并不合理。

  1、盲目速读会加重大脑负荷

  一般情况下,学术界通常将阅读分作四步:

  (1)接受信息(眼睛感知)

  (2)处理信息(视网膜和神经兴奋)

  (3)大脑吸收(大脑思维中枢和语言中枢)

  (4)信息加工

  “看”书其实只是完成了阅读中接受信息的部分,真正的阅读需要在大脑内进行复杂的处理加工,这时,大脑将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认知负荷。

2018年1月23日,广州,读者在书店翻阅书籍 | 视觉中国

  这一概念由澳大利亚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在1988年提出。

  人类的认知结构分为两部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工作记忆加工,就会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只有经过工作记忆的处理,信息才会被记住。

  个体从事复杂的认知任务时,由于需要在工作记忆中同时加工多个信息元素,这可能使得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出现超负荷,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

  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面对多个知识点,工作记忆处理不过来,你很难记住看过的内容。

  2、造成知识遗漏

  罗格斯大学提出阅读效率概念的Fry博士说,“阅读速度快的人,往往理解率低,是个历来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

  科学家使用眼动仪(eye tracker)对阅读中眼睛移动的轨迹进行观察后发现,由于眼可视范围有限,“一目十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梦想中的“超能力”。

  而阅读过程中的主要眼动模式又分为四种: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回视(regressive eye movement)、回扫(return sweep)。

  人们在阅读时,只有在注视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效获取信息。 过度追求速度意味着对书籍部分内容会出现阅读遗漏。

  2016年3月,山东省青岛市,一家美食书店开业,推行在快步行走的都市中,享受慢慢看书的惬意 | 视觉中国

  3、影响阅读能力的提升

  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大多数人在阅读时如果过度追求速度,就会牺牲阅读的深度,造成浅阅读。

  浅阅读直接经由视觉感受完成,读者大脑参与程度并不高,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都属于浅阅读的一种表现。浅阅读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如果阅读者在长期浅阅读后,产生了不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化加工的认知习惯,就会形成“惯性浅阅读”。

  “惯性浅阅读”除了具有浅阅读的跳读、速读等外部特征外,还具有不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意义加工,不受阅读主体控制的内部特征。

  一旦一个人产生了“惯性浅阅读”的习惯,会影响深度阅读能力的提升。

  如何正确阅读

  1、线性阅读,构建思维框架。

  按照纸质书的章节、页码逐页进行线性阅读,有利于思维框架的搭建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此外,分科阅读也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好方法。

2018年2月20日,青岛市民们在书店选购图书 | 视觉中国

  读书前对书籍的学科进行大致归类,找出自己的兴趣点,先从一本书开始,看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对作者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又可能会对书中提到的其他书籍产生好奇。

  关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找到其中的关联,都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知识网,并将这个网越撒越广。

  2、阅读要“常读常新”

  之前提到长时记忆的形成需要工作记忆的加工,然而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并不会一劳永逸的被记住。

  它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

  哪怕是小学生入门级必背古诗《静夜思》,如果只背过一次,最终也会被遗忘。

  2010年10月,福建省晋江市某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每天都会做“诗词操”,以肢体的动作来理解诗词,锻练了身体又熟记了古诗 | 视觉中国

  长时记忆有自己的叛逆期,如果在此期间对知识进行了复习,原有的记忆就会被加深;如果你没有复习,原有记忆则会出现变化甚至消除。

  3、不同书籍采取不同阅读方式

  阅读方法一般分为:通读、选读、精读。

  通读并非拿到一本书就从头到尾胡乱翻一遍,而是第一时间浏览书籍的总体内容,包括阅读目录、摘要、序言、后记,这些简短的文字,可以让你快速对图书有个大体的了解,梳理出这本书的逻辑,对理解全书来说事半功倍。

  而选读,就是选择书籍的优秀章节进行阅读,这也是张雪健两年内“读”完一千本书的方法。

  正如他自己所介绍的读书步骤,先通读了解内容,再将不懂的和优秀的地方作标注,这一步,其实就是选读。

2018年2月20日,青岛,市民在书店选购图书 | 视觉中国

  至于精读,则是对读物全面、细致、透彻的阅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精读时应该沉下来斟字酌句,深入文字深层,嚼出文字真味,而不是走马观花,在文本外围打转,这也有利于培养出细读深思的习惯。

  读书是人一生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求精而不可求快。选一本好书,慢慢享受阅读的乐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