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在线教育综合报道 记者 陈全】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杨宝德被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杨宝德的女友认为,男友悲剧与其女博导周某有关。她称,杨宝德在读博士期间,周某经常安排他做PPT,打扫卫生,买东西等工作上、生活上的私人事务……答应帮他联系出国,又未能兑现。“出国无望,学术无果,这直接导致他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这一指控,目前尚未被证实。
此次事件也引起了媒体和网友对现有“导师制度”后潜藏的黑暗的质问,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账号“侠客岛”随即撰文《解局:性侵、自尽……高校悲剧背后,谁来把导师的权力关进笼子?》,批驳异化的“导师权力”,文中列举了多则近期的高校新闻:2018年1月12日,对外经贸大学一教授被指性侵一女大学生数月;2018年1月1日,北航长江学者陈小武被实名举报性侵女学生;2017年12月19日,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周斌被指长期猥亵性侵女学生……这些案例中的导师无不跨越了“师生”关系中本应保有的基本底线,为人师表者最终破德犯法。
就在网友唏嘘寒门博士命途多舛之时,凭借《蜗居》成名的作家、编剧六六也在微博上对此发表了意见,她于1月17日15时45分转发了《寒门博士之死:村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 要为导师擦车》一文,并评论:“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脑子里想什么?装个窗帘、买个菜,打扫个卫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个村娃,自视甚高。俺们跟师,出门拎包抱着杯子,鞍前马后办入住,洗洗涮涮海生怕师父不满意。人哪!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所谓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师,那不是应当的吗?”
此言一出,网友纷纷指责六六“三观不正”。在事实尚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六六公然站台导师,指责自杀博士生“不懂做人的道理”,将高校之中的不正风气称为“应当”,并且使用歧视性的字眼“村娃”来暗中嘲讽死者的出身背景。此举不仅是对死者的侮辱,也是对其亲友感情的严重伤害,同时也让诸多网友“出离愤怒”,不少硕士或博士在读的研究生在微博下留言,斥责六六的“应当”论调,多位老师现身也说法,表示为人师表“更应该有人性的光辉”,同时很多网友更是对六六“村娃”评论中透出的对农村学生和甚至是广大农村民众的其实嗤之以鼻。
也有一小部分网友认为,这段评论可能是六六对事件中导师不当行为的“反讽”,但六六随后便在微博回应“完全不是调侃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并表示自己一路走来,即使成为大编剧后也仍然乐于在剧组中做些“琐事”,暗讽该名自杀学生不懂其中套路,实为缺乏“情商”。此番言论更是再次激起舆论波涛,网友直斥其“做奴才有惯性”。
当网友们惋惜一个鲜活生命逝去,要求有关方面及西安交大校方彻查此事之时,六六再次口无遮拦,这条发表于1月20日午间的微博头条文章名为《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死者为大》,文章开头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她的观点:“谁告诉你死者为大的”,并将自杀的寒门博士与“被枪毙”的“杀人犯”相比较。
六六认为杨宝德选择自杀的原因“匪夷所思”,并不是“多大的事”,再不济可以直接选择退学。但对于出身寒门的杨宝德来说,正因为他“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女友”,他才只得将人生的筹码全数押在读博这条路上。不像其他家境较好的学生,杨宝德的情况已经容不得他去试探别的可能,或是犯下一个微小的错误。
至于六六认为的“嘘寒问暖”,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其是否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如果当事人感到不便或是尴尬,这种超出师生关系之外的“对话”就应该被定义为某种骚扰。
笔者并不对六六的三观作过多评价,但透过她的作品,观众与读者看到的应该是在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的当下,小人物也能鼓起勇气追求个人及家庭幸福的励志故事,这无疑也是她的作品受到一定欢迎的原因。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却称人的最终目的是“去‘我’”,仿佛是狠狠扇了自己的作品一个耳光。若是按照她的逻辑,“蜗居”也无所谓,根本不要存着买房的念想,在几平米内放下执念就行。而《双面胶》中的男人到底应该对母亲还是妻子“点头哈腰”,这个问题只能交由六六本人来解答了。
六六将寒门博士的自杀定义为年轻人“舍不得失去”,但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弱势群体着想,她就会知道压力的源头更是“什么都没有”。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年轻人在吃苦耐劳地为自己和家庭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们都会经历挫折,也有很多人会备受打击,社会应该做的是向他们伸出一只帮助的手,不知她可曾听过一句话:“莫欺少年穷”。
将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作为“寒门博士自杀”的反例,则是六六对更多人的无脑轻蔑与侮辱。众多科学家在祖国尚未强大之时,为振兴中华远渡重洋,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科研上都压力重重,但六六竟将这种“卧薪尝胆”与高校中的歪风邪气相提并论。要知道老一辈科学家们正是将祖国和人民的尊严放在心头,用发展和实力来说话。也正是因为他们并未一味忍让不公正的待遇和屈辱,才使得中华民族得以重新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更多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科研工作者,更是对六六的论调嗤之以鼻。在她看来,仿佛只有为导师或领导“当牛做马”,才能顺利毕业、产出科研成果,这种浅薄片面的看法抹杀了学业上的努力和进取。笔者的一名博士朋友就表示六六“一看就是没有经历过硕士博士(经历的)熏陶”,在她的评论中完全没有提及学术生活中的真正问题,而只有混迹“江湖”多年的各种“套路”。
作为知名作品的原作者和编剧,六六拥有了一定知名度,但她以此不断自我抬升的作派却令“作家”这个职业汗颜。屡屡用“按我的江湖地位”此类既得利益者不痛不痒的假设,来揣度无助的弱势群体的选择,六六在文中所提老师对她的批评43岁“连个做人的样子都没有”便也不亏。除了“在车行道上穿行”,六六本人确实需要“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远超“不检点”的不当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