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生名为廖漠琛,是耶鲁大学环境学院一年级博士生。据学院院长向院内发布的公告,虽然法医尚未出具死因报告,但他的死似乎是
据悉,廖漠琛今年24岁,是湖南娄底市人,1996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学系,随后到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 State University)攻读研究生,专业是森林生物材料,在机器学习方面颇有研究。
廖漠琛生前的导师和同学都对他的突然离去感到痛惜,并盛赞他的才华与品格。他生前的研究聚焦于工业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并已发表多篇科学论文。他在北卡和耶鲁的同一位导师姚媛(Yuan Yao,音译)表示,从认识廖漠琛第一天起便相信他会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不单拥有对科学的好奇,性格也非常随和友好,非常有才华。
从廖同学的领英网简历可以看出,他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本硕都以绩点近乎满分毕业,还获得不少杰出奖项。
廖漠琛的导师姚媛表示,从一开遇到漠琛就相信,“他一定会成为杰出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廖漠琛去世后,他的新论文正式发表,“可惜的是,他永远也没机会见到了。他的逝去,不仅是耶鲁的损失,也是全世界的损失。”姚媛导师也曾经发文祝贺他获得学生海报比赛一等奖。
而廖漠琛的父母也通过翻译对耶鲁校报表示,廖漠琛从小就兴趣广泛,除了专注电脑和哲学,他对家乡湖南的美食也很有研究。
他的一位高中同学在追思网页上写到:“回想起高中时的琛哥,他是那样的潇洒自如。琛哥他喜欢看书,即使高中的课业异常紧凑,他也会抽时间看书。夜里回到集体宿舍,大家正嬉闹入睡时,他自己则呆在浴室,打开灯,翻开书看起来……
他潇洒地挑灯读书,积累下来一肚子的墨水:写文章旁征博引,聊天谈什么他都有自己的见解。后来学业水平考试,横纵文理科九门科目他考了年级第一,如此博学让人佩服……再之后的事就是琛哥考上了华南理工的化学实验班,接着去了美国北卡莱罗那大学,后来进入了耶鲁大学攻读PhD。可谁知天妒英才,明星刚要发光结果就被熄灭了……
在逐梦的途中琛哥无畏艰难困苦,可是上天为何嫉妒这样拼搏的人?无论如何,琛哥他能好好地睡着了。愿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轻轻松松地看书,舒舒服服地躺着。”
3月11日晚,学校为廖漠琛举行了追悼会和守夜活动,同时建立了虚拟悼念墙,所有人都可以在线表达对漠琛的怀念。截止现在,悼念墙已经开满了鲜花;
2019年2月份,一位名为 Ziwen(Jerry)Wang 26岁的中国留学生,被发现在学校的实验室内上吊身亡。
他就读的正是全球知名学府斯坦福大学。据了解,当时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事发时已经是博士的第五年在读。
他的资料显示,一直以来,成绩都非常优异,在斯坦福就读期间,还一直担任着研究助理的工作,长达四年半。
有同在斯坦福就读的网友表示,可以理解死者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或是压力过大,难以排解。“ 一旦踏入世界顶尖学府的大门,就感觉到自己很渺小,身边的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路神仙。”
2018年5月1日,据《纽约邮报》报道,纽约大学(NYU)医学院一名华裔女生被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死者是26岁的女生Andrea Liu。
警方在上午10点多接到报案后前往现场,发现该女生的尸体被一根绳子吊住。事发地点位于曼哈顿26街的Vilcek Hall,为纽约大学的学生宿舍。
而在宿舍内,警方发现了Liu书写的便条,疑似“遗书”,认为这是一起自杀事件。Liu在当时即将毕业,就读于放射科。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死者的同班同学叶静曾告诉《纽约邮报》的记者。Liu在生活中是非常乐观开朗的人,很少消极情绪。“她在平时生活学习上的一切都对我十分照顾,从来没有表示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任何压力。”
独自在外求学,各种问题和压力都如狼似虎的扑向留学生。但因为不善表达、语言沟通困难、交际圈小、新冠肆虐带来的压力等,留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消化,“因为他们来自其他国家,他们可能倾向于将负面经历视为正常的留学经历。”
多数留学生独自海外求学,会面临缺少朋友家人的陪伴、语言障碍、文化不适、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及教育方式的不同等多重问题,海外学子因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疏导而造成的悲剧时有发生,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浮出水面。如果在悲剧发生之前,家人和社会能给身处困境中的孩子多一句安慰,多一份理解,多一次探望,结局可能就会不同。
不仅是在外求学的研究生们,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也有很多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急需被关注。
每当名校硕博生因延毕、科研压迫等情况,出现自杀行为的新闻被报道后,不乏一些网友发出这样的困惑“博士(硕士)读不下去,为什么不退学呢,牺牲生命无法解决问题啊?”。
其实,我们现在年轻一代,不同于父辈经历的苦难,而是在基本的生存物质条件方面基本无忧,考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认同。
当读研或者读博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己迟迟无法做出科研成果、论文发表不出去、导师对他能力的否定、同学们纷纷顺利发表论文”等情况,这些事情都将会成为压垮一个研究生最根本的问题。当他长期处于以上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中,自我配得的价值感就会逐步降低,最后走到自杀这条路,可能是逼不得已的最终选择,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人教会他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为何往往是身处名校的研究生会出现自杀这样的极端应激反应呢?这源于从小他们一直接受的就是成绩优异的自己,可能很少在学习这个问题上遇到过挫折,然而研究生教育更主张学生调动自我能动性,当导师压迫或者放养等情况下,研究生更容易迷失自己的目标,从而经历一系列挫败感,直至最后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不优秀而造成了悲剧。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套体系:要边界清晰、少照顾他人情绪、多关注自己内心,你不努力、不优秀也可以被爱,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恨,总之——“你,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学业再不济,也是人生中的一个节点遇到的挫折,它不该阻止你人生前进的步伐,历经千帆回头你就会发现,当初的困难不过如此。
南京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生导师费俊峰副教授,曾在本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讲座中指出:面临压力时,学生应掌握压力调适的“四大历程”——面对、接受、处理、放下压力。
他认为首要之务是解决压力的来源,接着增进解决压力的实力,给出一些疏解情绪的建议。比如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保持精力充沛;学会认知管理,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循序渐进培养好习惯。他认为解压的关键“心”法是学会感谢、感恩,体验幸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