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番禺余荫山房,除了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岭南园林的建筑精髓外,还蕴含了体现古人智慧而多彩的一种建筑装饰灰塑。在余荫山房,灰塑可谓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文物区内有主题的灰塑作品就约有360幅,堪称一本番禺灰塑“百科全书”。余荫山房的灰塑能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生机勃发,离不开一位番禺灰塑老工匠崔镜兴37年来持之以恒的守护。
近日,记者走访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在文物古建筑余荫园、善言邬公祠和瑜园寻找番禺灰塑故事。据余荫山房相关负责人介绍,余荫山房的灰塑体现了园林、祠堂和住宅的各种风格和不同时期的灰塑装饰文化,可谓是番禺灰塑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
走在余荫山房的园林里,满目尽是灰塑,脊饰、照壁、门墙楣、楹联、花盒、花基、落水管道,无处不在。在深柳堂西侧巷内,记者见到一幅《山行图》,由于巷子宽不足一米,连走路都困难,更不用说站在正面欣赏,但工匠还是把图当成位于中堂的作品来处理,配有灰塑对联和额题。此外,灰塑还可与门框、窗框搭配,成为整体的装饰,如临池别馆就有以蝠鼠吊如意配圆窗。
经园方统计,仅文物区以内的可辨有主题的灰塑就有约360幅。“远近均可观赏,色彩搭配喜用红、黄、绿三原色,出彩夺目,在青砖墙的基调里特别明显。”
据介绍,灰塑作品并不全都是彩色的,为适应建筑风格需要,采用“素胎”的表现形式反而更为引人注目。如余荫山房二门门额《壶爵禄成》,花基上百幅的花鸟、山水、文玩题材灰塑饰面,均体现出高雅的审美意趣。“素胎”风到了民国期间更为流行,此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灰塑匠人会将拱形门、罗马柱等装饰元素融合到传统灰塑图案当中,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美感,因此瑜园整体建筑的灰塑风格都以“素胎”为主。
记者注意到,余荫山房灰塑的底色多以黑色为主,据崔镜兴师傅介绍:“余荫山房建筑基本上是砖木结构,这使人不免谈火色变。按照中国古代朴素的五行哲学思想,青、白、赤、黑、黄,其中黑色正是代表水,因此整座园林建筑都以黑色为基调,表示全园皆水,用以辟火。”
灰塑结合了绘画和雕刻的工艺特点,是以石灰、稻草、玉扣纸、糖、糯米、矿物质颜料等材料制成草筋灰、纸筋灰、色灰,辅以竹钉、铁钉、铜丝、瓦片等为骨架,使用灰匙等工具将草筋灰塑型,纸筋灰、色灰精细雕塑,最后加上色彩成形的一种建筑装饰类别。余荫山房的灰塑题材丰富,多种多样。
故事题材:苹婆花盒各塑《八仙过海》,腊梅花盒各塑《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乐卷瑶池》《鹊桥相会》《九转丹成》等图案。
祥禽瑞兽题材:善言邬公祠脊饰上有龙凤与鱼跃组合的《天伦图》、瑞犬与麒麟组合的《红麟拱日图》。
花卉果木题材:入口照壁上的《四福捧寿》巧妙地以“寿”字为架,摆放了荔枝、木瓜、番石榴、杨桃、龙眼等瓜果,其文化内涵是五福临门,因“寿”是五福之首,故突出“寿”字。
吉祥文字:瑜园内有多幅灰塑制衬联如“紫曲迷香绿窗梦月,玉壶贮暖金谷移香”“川园缭绕浮云外,台阁参差积翠间”“柳摇台谢东风劲,花压栏杆春昼长”,不仅表达吉祥用意,且令建筑透着文雅书香。
纹样图案:如卷草纹、夔纹、字纹、回字纹、如意纹、卷云纹等,常见于各个灰塑作品的装饰图案。
风景题材:园内多幅大型照壁如《岭南春色》《山水》,均采用山、河等较宏观的元素,在花基上还可看到本地著名建筑物如莲花塔、古采石场。
这些灰塑作品能历久弥新,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番禺灰塑匠人崔镜兴。从1982年余荫山房开始修缮起,崔镜兴就与这里的灰塑结缘,默默承担起灰塑“守护人”的角色。
崔镜兴是番禺人,今年64岁,中学毕业后曾跟随麦英联学国画。后来,他又跟随番禺著名灰塑匠人陈大朱学泥水建筑、画灯影、塑草尾、灰雕花鸟等技艺。他多方走访学习灰塑技艺,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作品无论花鸟神话、人物动物,皆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1982年,崔镜兴师傅参与了余荫山房首次全面的维修保养。虽说余荫山房曾是南村镇里一个公社办公地点,但很多灰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崔镜兴告诉记者:“大部分灰塑图案都是修旧如旧,也有部分找不到参考,则由我负责设计,经番禺文化馆审核通过后才制作。”当时园内保存较好的一幅灰塑作品为“四蝠捧寿”,很多破损的灰塑都是参照这一幅作品进行修复的。
瑜园一楼西厢房门楣有一幅灰塑作品《松荫七贤》,这是崔镜兴以魏晋七贤的故事为创作灵感,描绘赋诗会文的情景。据介绍,余荫山房长达三年的全面维修工程成了他的出师之作。后来,崔镜兴还参与了广州陈家祠、佛山三水芦苞古庙、顺德西山古庙等多处大型古建筑的灰塑修复工作,并长期在余荫山房从事灰塑的修复和保养。广州十香园、蔡边村蔡氏大宗祠、大龙街孔子文化中心、石基镇红木街等地也有他的作品。
崔镜兴将一身灰塑技艺传授了给弟弟崔光。崔光深得崔镜兴灰塑技艺真传,尤善花鸟、岭南狮题材的灰塑创作。2015年,师徒共同对番禺余荫山房的灰塑进行了修复,并合作创作了广场仿古青砖介绍牌上的灰塑。
番禺灰塑历史悠久,作品分布在民田区的祠堂、庙宇和民居庭院建筑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等处。明清以来,番禺灰塑从最初保护房屋结构和掩饰建筑接驳口缺陷发展为一项建筑装饰艺术,技艺日臻完善,形成立体性强,玲珑浮凸、生动非凡等浓厚的地域特色。
“番禺水网交织,河产富足,蚝壳遍地。人们将蚝壳煅烧出蚝壳灰,制成灰塑。这种材料耐酸、耐碱、耐温,因而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余荫山房负责人说。
清代时期,番禺灰塑技艺发展到顶峰。这与番禺区坐拥数座工匠村密不可分,工匠村为灰塑技艺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当时,番禺从事灰塑制作的匠人数量不断增长,沙湾的三善村、紫坭、经术、古坝等工匠村声名鹊起,高峰时期,村里75%以上的男丁均从事传统建筑营造,他们的作品遍布珠三角各大名园和祠堂庙宇。
改革开放后,番禺一些灰塑老艺人重操旧业,随着政府主导的文物修复工程开展,番禺灰塑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年,番禺灰塑成功入选番禺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番禺灰塑正在进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
据了解,余荫山房的灰塑作品也是由番禺工匠设计制作的。番禺籍知名文史专家何品端先生在《寻觅沙湾黎文源等能工巧匠浅谈壁画、砖雕、灰塑、木雕》一文中写道:“南村余荫山房大部分灰塑和广州陈家祠主脊五羊启泰都是黎蒲生作品。在余荫山房竣工时,黎蒲生还得过园主人邬彬(燕天)奖给的三个柚木盘子。”据了解,黎蒲生是番禺沙湾人,曾是番禺灰塑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深得民间艺术大师、“内廷供奉”黎文源技艺真传。
近日,记者在余荫山房见到了崔镜兴,他正在工作室制作灰塑作品,面前摆满了颜料、纸筋灰以及各种工具。只见崔镜兴不停地往底座上包灰,用手捋出形状,或用灰匙轻压,慢慢地,几朵“花”就跃然案上,此时,再用小灰匙蘸取各种颜料,给制作完成的花朵上色。“这些颜料是纯天然矿物质制成的,和国画颜料一样,几百元一斤,其中石绿色的最贵,一斤就要两三千元,这一小灰匙就要两三百元。”崔镜兴笑着说,“等颜料被完全吸收后就是成品了,这期间不能淋雨和暴晒。”
灰塑制作不简单,学起来更是不易。崔镜兴告诉记者,从准备原料、制作骨架、起底、塑形、定型,到塑色、上色,灰塑的制作可谓费工费时。“要想学会,得花上好几年的功夫才行。”
去年,崔镜兴被评为番禺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番禺灰塑)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便于展现灰塑的制作技艺,崔镜兴尝试在木板、PVC板上制作灰塑,让灰塑从古建筑上“走下来”。2015年,崔镜兴在余荫山房园内开展灰塑传承工作,其展出的灰塑板画《童趣棋乐》《灵狮送福》《水乡荔影》《喜上眉梢》《玉堂富贵》《鸟语花香》,立体雕灰塑独角狮、鳌鱼等,深受游客欢迎。
近年来,崔镜兴开始探索灰塑技艺的普及工作,如定期向幼儿园师生免费授课、在余荫山房举办灰塑大讲堂等,只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认识、喜爱上灰塑这门技艺。“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有学有教,就是传承。”崔镜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