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广东新闻 > 广州新闻

广州这座塔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塔名沿用至今

导读:  琶洲塔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琶洲(今新港东路),靠近珠江边,琶洲塔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砌筑,外观9级,内分17层,高50余米

  琶洲塔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琶洲(今新港东路),靠近珠江边,琶洲塔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砌筑,外观9级,内分17层,高50余米。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琶洲。首层直径12.7米,边长4.95米,壁厚3.97米,辟3门,南北门进首层塔心室,西门原有砖砌梯级上二层(暗层)塔心室。梯级穿壁绕平座式,从第二层起,各层四面开门如十字巷纵横贯通,相邻两层相对错开辟门;其他各面无门而设龛为假门。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有琶州砥柱的美誉。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琶洲塔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砌筑,外观9级,内分17层,高50余米。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琶洲。首层直径12.7米,边长4.95米,壁厚3.97米,辟3门,南北门进首层塔心室,西门原有砖砌梯级上二层(暗层)塔心室。梯级穿壁绕平座式,从第二层起,各层四面开门如十字巷纵横贯通,相邻两层相对错开辟门;其他各面无门而设龛为假门。

  琶洲塔传说当年珠江中常有金鳌浮出,所以原称海鳌塔,故可能也有保佑学子高中的独占鳌头之意;又因建塔的山岗为两山相连如琵琶,故称为琶洲塔。塔名沿用至今。

  琶洲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内膛为八角直井式,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0余米。塔基直径12.7米,壁厚3.97米,辟3门。第2层起,每层相对错开,各面设有佛龛。塔基八角均镶有西方人形象的石刻托塔力士,刻工古朴,为明代石雕佳作。当年,在琶洲未与珠江南岸相连时,岗顶的琶洲塔俨如中流砥柱,故琶洲砥柱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该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琶洲塔本来是作为风水塔而建立的,明代中期以后,又可作导航的标志,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我们在珠江游的游船上会看到这座著名的琶洲塔。

  琶洲原称琵琶洲,位于东南珠江的南岸,黄埔镇西北,原为江中沙洲,现已和南岸相连,因古时沙洲轮廓颇似琵琶而得名,因其地处珠江要道,故又被称为会城水口。琶洲塔耸立在琶洲上,一开始是作为风水塔而建立的,与广州番禺区莲花山上的莲花塔、广州海珠区的赤岗塔都作为补充广州东水口灵气不足之用。

  琶洲塔在历史上也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琶洲塔屹立在琵洲的山岗上,充当着导航标的作用。当年若是乘船从珠江口进入广州,必定会看见这座犹如中流砥柱的琶洲塔,所以便称它为琶洲砥柱,而琶洲砥柱后来成为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它引领着源源不断的满载货物的船只进入中国大地,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大中祥符八年(1015),位于印度南部的注辇国来宋朝进贡珍珠时即泊船于此,当时琵琶洲上还没有塔,当时番使记录该地为广州之琵琶山注辇国是朱罗国在宋代的别称。元人修撰的《宋史·注辇传》有记载此事。

  琶洲塔,门洞如一巷横贯。从第二层起,每级逸出腰檐。塔内每层对开四门,另外四面均设佛龛。各层铺成木楼,沿壁建有梯级直通塔顶。塔基由花岗岩石块砌成,每角有石雕托塔力士一尊,西方人形象,跪状,刻工古朴,这是广州罕见的明代石雕。

  以前是可以上塔观景的,现在,由于塔身倾斜,塔也被锁着门,已不能再上去观赏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