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广东新闻 > 广州新闻

老城市新活力广州按下城市更新快进键

导读:  广州白云山大钵盂腾空房屋、搬离清场后,山坡上种上了绿草,实施了山体加固

  广州白云山大钵盂腾空房屋、搬离清场后,山坡上种上了绿草,实施了山体加固。(资料图片)

  广州市将“三旧”改造与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以及拆除违法建设等6项重点工作相结合,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活化区域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有力促进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旧”改造新增1.7万亩实施面积;整治提升专业批发市场105家,物流园37家;拆除违法建设总面积4750.39万平方米;整治黑臭水体147宗共491公里2019年,广州将“三旧”改造与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以及拆除违法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6项重点工作相结合,城市更新步伐更快,统筹力度更大,市区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共释放用地空间29.8平方公里,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约7.4万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约841亿元。

  城市更新已成为广州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活化区域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让广州这座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有力抓手。

  建筑形态破旧、产业低端;用地广,产值低;消防隐患、违建问题突出这是珠三角村级工业园发展的通病。现在位于广州天河区的智汇PARK正在摆脱这些困扰。

  红色电话亭、蓝色小轿车、琳琅满目的广告牌,这是广州市智汇PARK的网红“中央大街”,短短300米的街道,吸引了众多游客及商业团体来此拍照,工作日每天有上千人次前来。在改造之前,此处曾是美食街食博汇。

  据了解,食博汇原来以传统餐饮店为主,随着快时尚餐厅崛起,其人气日渐低迷,产值急速下降。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升级,食博汇变身为智汇PARK创意园,由传统的单一餐饮业态升级为集办公、会务、餐饮、娱乐、艺术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泛文娱科创社区。

  广州天河区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共建共享方式推动园区改造,引进专业化市场化机构合作运营,探索“收益分成”“合作开发”“整体承租”三种运营模式,打造了天河智汇PARK、盛达电子信息创新园等一批示范村级工业园。

  据悉,广州目前已完成全市2705个村级工业园的底数摸查工作,下一步将大力推动天河“村改创”经验模式,在中心城区打造一批快载体。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可能没有人会相信,即将建成华南规模最大产业集群的“广州设计之都”,早在2017年黄边村这片土地还挤满了彩钢瓦屋顶的小型汽车修理厂、仓储、餐饮等“散乱污”产业。

  据介绍,2017年前,整个旧厂房片区一年的产值不到5000万元,改造完成之后,广州设计之都的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整整提高40倍。正式投入运营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税收将超过5亿元。

  “计划在2020年底,将有11栋房子封顶,2021年6月份分批次投入使用。目前,总共15块地,基本都有企业表达意向入驻了。”广州设计之都项目负责人林钦铭表示。

  据广州市住建局副局长齐怀恩介绍,2019年广州“三旧”改造共完成695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力促进了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约9000个新增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惠及全市约42万户145万人。

  “以前制衣厂小作坊的污水直接排放,河里什么颜色都有,根本没法靠近。”大源村居民徐丽红回忆起过去的场景仍是连连摇头。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聚集了大量以服装生意为主的淘宝商家,是广州最大的“淘宝村”,长期居住人口达20多万人。大源支流是太和镇大源村主要的排涝河涌,河涌杂草丛生,部分河段岸墙塌落,不利于防洪排涝。而且,沿着河岸还搭建了很多窝棚、简陋厂房,有人养猪、养鸡鸭等,既不符合河涌管理相关条例,对水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汛期还存在隐患。

  为了还河于民,切实改善大源村人居环境,白云区委、区政府动真碰硬,下大力气清理整顿散乱污场所和违法建筑,投入巨资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河涌治理。

  现在,大源水库至大源东路华快桥全长大约2.6公里的河段面貌焕然一新,蜿蜒的碧道设有白色栏杆,清凉的河水从碧道下方涓涓流过,清澈见底,还能看到一些小鱼小虾,两岸绿草幽幽,十分惬意。

  2019年,广州创新开展“四洗清源”行动,通过“洗楼”清除污染源8.5万余个,“洗管”7000多公里,“洗井”25万个,“洗河”1200多条。此外,广东省下达广州佛山跨界河流域1402个“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任务也已全部完成,363万平方米涉河违建全部拆除。

  “通过洗楼、洗井、洗管、洗河4洗行动,全市197条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广州市水务局介绍,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208宗黑臭小微水体,已整治196宗,整治率为94%。断面水质持续好转,成功退出水环境达标滞后地区行列。

  在广州市白云山大钵盂山坡上,一块足球场大小的草皮正自由生长。6个月前,这个地方有18栋近30年的违法建筑物“顽强生存”。更严重的是,这18栋建筑均建在大钵盂地质灾害点上。

  据介绍,这18栋违法建筑内有面积各异房屋共68套,涉及51户权属关系人,合计面积5184.208平方米。居住人员主要是白云区太和镇穗丰村村民、外来人员和越秀区登峰街西坑村村民,取得房屋的途径包括自建、合建和买卖三种,所有房屋均无合法权属证明。

  2019年5月份,广州市城管局牵头召集白云山管理局、越秀区政府和登峰街道研究推进撤离人员和拆除房屋问题,发挥各部门工作优势,构建市、区、街三级指挥协调平台,形成“入户动员沟通签订协议搬离拆除违法建筑”工作链条和“有呼必应、令行禁止”工作机制,打出一套“组合拳”,终于“啃下”大钵盂这块硬骨头。

  全部住户腾空房屋、搬离清场后,城管部门将其全部拆除。拆除后的大钵盂山坡上种上了绿草,还实施了山体加固。

  广州市城管局敢于“拔钉子,啃硬骨头”。在科技查违方面,设立三张网,一是构建违建治理“地网”,开发城管摸查APP,录入违法建设摸查数据,完善违法治理大数据。二是构建违建治理“天网”,利用无人机对全市重点区域实行动态监控,发现新增冒头就打,有效遏制新增违法建设。三是构建闭环式违建治理信息网,建立广州市违法建设治理监控平台,实行全流程监控,健全违建治理台账。截至2019年12月15日,全市共拆除违法建筑4750.39万平方米,并已逐步形成“党建引领、制度治违、科技查违、专项拆违、全民控违”的违法建筑治理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