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作中共三大会址的旧房子,已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广场中以玻璃罩遮蔽倛游人观看的,是原会址遗存的段墙基和地砖,广场旁边的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展出大量与会议相关的展品与文件。此外,附近的一幢华侨自建洋房春园”(新河浦路24号),曾短暂地作为中其中央机关所在地,因此也被列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一部分。
如若你来到恤孤院路寻访红色遗址,那么不要吝惜时光,也请仔细观摩一下这里的东山侨园。此处是闹市中独存的安静之地,各款各类仿西式洋房别墅髙低错落,连亘排布它们诉说着广州现存老民居群中难能可见的侨园之美。
东山口地铁站旁的署前路,是人流密集的闹市,繁华嘈杂的街道两侧,连接着数不清的旧巷斜街。要寻找这片侨园很简单,便往里走,再往里走,只消转过一两个街角,就可将繁嚣抛诸身后:你巳抵达这个幽深、寂静的迷宫出人口。
东山一带的老民居多为民国时遗留,外层的红砖亮瓦久历风雨,但在细心维护之下,虽旧而不残。逵园、春园以及华侨在百年前建起的竺园、隅园、明园、简园、慎园等,都是风格相异、自成一体的仿西式花园洋楼建筑。其他不知名的民房也多半形制独特,绝无相同,加上整理装修得当,又颇有一点新潮味道。
同样是老房子,这里既比沙面岛上的西式洋楼更接地气,又不像起义路边的骑楼廊柱队列相仿整齐划一,也不像高第街沿线的摊档店铺毗邻挤叠,在此处聚集而生的洋房楼舍,珍惜着各自的精巧与雅致,在漫长时光里淡然相处。
侨园的居民爱花草,有的人家别出心裁做精细打点,也有的人家无心插柳任枝叶攀缠,这些花红叶绿装饰在窄隘的道路两侧,倒也井然有序,形成独特风景。如若一直由着这草木相迎的小路随性而行,七弯八拐,走马看花,怕是一时半会走不出这个侨园的迷宫;如若听到校园午晚放学的铃声,那就不妨跟随着这些大步踏出校门的学生哥,不用一刻钟,你便又从某个巷口街角穿出来,重返东山熙熙攘攘的人群闹市中去了。
跟广州其他红色旅游景点相比,农讲所纪念馆是特别的,这里的红墙黄瓦、东西廊庑、泮池拱桥,一直强调着它在过往岁月里的尊崇地位。在成为农讲所之前,这里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叫“番禺学宫”,其始建于明朝,清朝重修,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并称为“广东三大学宫”。
这个在古代专门用于祭奠孔子、进行封建式教育的场所,得益于农讲所的开设而避开了反封建思潮的冲击,在文物保护上确是一件幸事。一边是农民革命的火种,一边是儒学文化的传承,这座学宫承载了两者的重量,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历了几度衰荣。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番禺县学迁移到此处起,历数次重修,现在留存的格局形成于凊乾隆十二年(1747)。当时,番禺学宫的占地规模远比现在要大,分左中右三路建筑,深五进,正座东西两侧各有长巷,甚至专门配备了射圃,作为旧时的武试场所。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δ),朝廷废科举、兴学校,学宫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为八桂中学的课室、操场和宿舍。
民国初年军阀乱战,广州屡受波及,学宫成为驻兵场所,受到很大破坏。第六期农讲所结束之后,学宫又改为伤兵医院。陈济棠治粵时,广州政府将学宫回收,把正座改建为番禺银行,并将东临芳草街的部分建筑借给中山大学作为学生宿舍,同时在学宫内重树孔子和其他先贤牌位,力图将学宫恢复原貌。工程后因时局大变而不了了之。
农讲所纪念馆内现存建筑为学宫的中路建筑,最前面为棂星门,是处六柱三门式石牌坊,饰有精美的云龙纹饰。人门之后即是半圆形泮池和单孔石拱桥状元桥。再往深处的大成门依然保存着眀初风格,造型虽朴实但装饰却相当“豪华”,上覆黄色琉璃瓦,饰以团龙瓦当、牡丹花纹滴水。
后面的大成殿原为祭祀孔子的主殿,屋顶上的五彩琉璃代表着清代广东琉璃脊饰最高水平。崇圣殿则原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处,配东西廊庑。农讲所开办期间,大成门被改为教务部,大成殿被改为讲堂,崇圣殿被改作饭堂,两侧廊庑则改作学员宿舍,现部分区域按当时摆放进行了场景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