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广州的大街上,见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广州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从“开眼看世界”到“洋眼看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充满好奇,并选择来中国留学、工作和生活。那么,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他们眼中的这座城市与我们又有何不同?他们会如何安排国庆假期呢?《信息时报》在国庆节期间推出系列报道,讲述他们与广州的故事。
记者在珠江新城一座大厦的课室里见到了Sara,她全程用中文讲述作为一个“新广州人”的日常生活。来自芬兰的Sara Karoliina Jaaksola,大家叫她“Sara”,2010年她只身一人来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后来邂逅了广州小伙,并于2014年情人节领证结婚,成为长洲岛深井古村第一位洋媳妇。从留学、结婚到创业,一下子,Sara在广州已度过了9个年头,如今还成为了一名对外汉语老师,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
2010年,Sara在芬兰上大二的时候,学校有来广州学习交流的机会,她来到广州大学进修汉语,2011年,她成功入读中山大学汉语专业,2016年又继续申请对外汉语硕士,毕业后不久便做起一对一的对外汉语老师。后来外国学生越来越多,且大部分在珠江新城、猎德、二沙岛附近一带,于是2017年1月在珠江新城租用共享办公室,和老公一起创立了现在这家公司。
Sara刚来中国的时候,完全没想过会做中文老师,Sara回忆道,“在读硕士的第一个月,我就在网上找到第一个学生,一位住在二沙岛的瑞典人,后来她还介绍了其他学生給我,慢慢学生越来越多,我才发现,哦,原来我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
创业3年多,生源逐渐增加,很多学生是靠学生推荐来的。Sara介绍道,“你教好一个学生,他们很愿意把朋友介绍给你,我们主要就是靠口碑。”如今,Sara也很注重通过制作图片或小视频,在微信或其他外国人聚集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因为外国人也有微信群”,Sara笑着说道。
来中国学汉语,找一个中国老师学,不是更地道?对于这个问题,Sara也曾担忧过,但她后来发现,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会觉得一个外国老师,能更懂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更懂汉语应该怎么学,对语法的解释会更好一点。”当年Sara学中文所遇到难题,如今反而成为了她的优势。
Sara接触的学生以欧美国家居多,且大部分在中国只呆两三年,然后回国或者到下一个国家,很多学生一看汉字,就觉得很难,不想学。对不同学生的需求,Sara会因材施教,“最难的主要就是学发音和汉字,初级水平的学生是最多的,如果他们只想学一些日常口语,我就不会教很多汉字,如果想学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会建议他们学汉字。”Sara认为学汉语最重要的就是开始,“广州这边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一些外国人觉得没必要学中文,但圈子还是比较小,你出去看一下,还是需要中文的,而且大部分是来做生意的,会说一点中文,中国人会很惊喜。”
目前,Sara的公司还有2名全职和3名兼职老师,但都是中国老师,“不是不想请外国老师,是很难找,像我的外国同学大多回国了。”未来,Sara计划做对外汉语老师的培训,因为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还是有很大差异,希望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分享給对外汉语老师,让他们能更好了解外国学生。
自己创业,相对自由很多,Sara很喜欢这种状态,“创业的一个乐趣,就是自己想到一些好玩的想法,可以立马去做,比如组织学生一日游。”除了日常上课,Sara喜欢在周末组织外国学生家庭和中国家庭一起去长洲岛、小洲村、荔枝湾等更具有广州风情的地方游玩,让外国学生更深入了解广州本土文化。
“珠江新城都是高楼,很多学生住在这一带,日常生活看不到广州另一面,广州还有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Sara俨然已成为一个广州通,“我很喜欢看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在荔枝湾,景区人比较多,我会先带他们到附近一些地方,那里像村子里一样,大门都开着,所以路过可以稍微看一下厅里面、看他们晾衣服、做饭,很有意思。”而这个国庆节,Sara早已安排上了一日游。
从来广州留学至今,Sara也见证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变化,珠江新城更繁华了,生活越来越方便说起印象最深的变化,Sara觉得是有了微信,“记得刚有微信的时候,外国同学就很好奇在问,你这个微信是个什么app,为什么大家都在发语音?” Sara说着说着还模仿起微信发语音的动作,现在回芬兰,Sara也会跟家人讲微信可以做到的很多事情。另外,Sara觉得来广州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记得刚来的时候很少有,路上见到一个就赶紧去打招呼。
2015年有了女儿后,Sara的生活也有了些变化,除了加班工作,会花更多时间在生活上,“因为要急着去接孩子嘛”,Sara笑着补充道。如今女儿已上幼儿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Sara和老公的想法比较一致,因为刚结婚的时候,就和老公搬到隔壁,没有跟公婆一起住,从而减少了矛盾,“我们住在隔壁,大家可以互相帮忙,但我们的事情还是希望我们自己解决。”
很多中国家长会给孩子报兴趣班,但Sara并没有急着这么做,“我们的想法跟芬兰的家庭一样,更多是看她的兴趣,另外我希望带她出去,不是每一次都必须花钱,她可以融入她的想象力去玩,比如有一次她看了小猪佩奇,里面在建城堡,她也想要,我们就去附近的快递店,把旧的纸箱拿回来建城堡。”对于女儿的未来,Sara希望她在中国读完高中后去芬兰上大学,这样没有高考的压力,“当然那时候她是成年人,可以自己决定去哪。”
Sara和大多数广州家长一样,会很注意出门和回家时间,Sara摇了摇头说道,“7点半出门还好,路上不堵,8点多出门就”早上开车送女儿去上学,然后上班,下午5点多又赶着去接女儿,一天之内从钢筋水泥的珠江新城,回到具有岭南韵味、近800年历史的深井古村。村里人从最开始的新奇到如今早已习惯,“毕竟在这里生活了6年,本地人基本都知道我,如果看我看得比较久,估计是刚来这个村”,Sara说道。
刚结婚的时候,老公和家人还挺担心Sara能否真正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生活,能否在中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如今,Sara有自己的事业,老公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长洲岛开了第一家健身房,小两口都各自在为自己的事业打拼。生活上,两人也成为越来越默契的“团队”,Sara介绍,“一周打开日历,我们就看看哪天谁有空,今天谁接孩子晚上谁做饭,在芬兰,家务是分得比较平等,现在我们也是”,Sara还笑着模仿起老公的语气,“他有时候就会跟我说,跟中国一般的丈夫比起来,我已经做很多事情了。”
“当时从芬兰过来,想着读一个学期试试,喜欢就留久一点,不喜欢就早点回去”,那时的Sara才22岁,完全没想过会在这边结婚。对于Sara来说,广州早已是第二故乡,她在这里找到归属,“这是在广州,感觉这就是我的地方,明年就是第十年,意味着我有三分之一的人生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