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基金新闻

如何确保本金安全?一个普通投资者眼中的固收类投资经

导读:   最近笔者看到一则触目惊心的消息:来自于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停业及问题P2P平台的数量达到80家,而7月份问题平台数量更是突破了100家。如此猛烈的P2P平台爆雷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令人为之胆寒。

  最近笔者看到一则触目惊心的消息:来自于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停业及问题P2P平台的数量达到80家,而7月份问题平台数量更是突破了100家。如此猛烈的P2P平台爆雷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令人为之胆寒。

  其实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虽然投资P2P的历史可以往前追溯到2013年,几乎可以和接触基金的时间一样久,但就了解的深度而言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个门外汉的水平,所以后面的分析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多多见谅。

  首先笔者亲身感受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往曾经投资过的几个行业内知名的大平台争先恐后的给笔者发来各种优惠券和促销活动信息,这才以前的几年投资经历中都是从未有过的,要知道以前想要投资那都是要用抢的。从中笔者解读到的信息是:不光问题平台难以为继,就连业内的翘楚也受到冲击遭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这种情况在人心恢复之前恐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其次笔者注意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谈及非法集资时给出的解释: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这话会不会足以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试问有多少人都把10%以上收益率的P2P投资产品当成了和银行存款一样保本保息的买卖?又有谁真正关心过其中的风险?

  有关注笔者以往文章的人应该都有印象,早在一年半以前监管部分发布针对P2P平台的监管新政之时,笔者就曾提出过以后P2P行业会逐步走向数量越来越少收益率越来越低的发展方向。而笔者本人也在去年投资产品到期后开始陆续退出了相关领域的投资。

  原因并非要鼓吹自己多么先知先觉,而是因为笔者爱好思考,总想弄明白那些通过P2P平台借钱的人是不是真的很靠谱儿。放眼周边,发现在拥有一定社会资历的所谓白领精英人士当中,根本就没人会去通过P2P这种方式借钱,即便真的出现临时性大笔资金的需求,现在信用卡的大额借贷也都做得相当完善了,根本没必要多此一举再跑到并不熟悉的P2P平台上面重新申请一个账号。

  所以问题就变得很明了了,真正会通过这些平台来借钱的人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稳妥可靠,既然如此,那我们借出去的钱遭遇逾期甚至不还的风险就相当大了。而平台只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它对借款人资格的审核够不够严格并不是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一旦出现逾期欠款不还的问题,就算平台愿意承担连带责任恐怕也没那么多钱去填补窟窿吧。

  回到投资的基本诉求点上看,既然选择的是固定收益类投资方式,那对于投资者而言力保本金不发生意外才是投资的根本目的,在这个大原则下再去考虑收益率高低的问题。

  而单就本金的保险性而言,P2P显然力有不逮,且不说平台跑路的危机,就算是欠款逾期甚至不还的风险也有可能会导致血本无归的后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实在难堪固收类投资的大任,通过一个平台把自己的钱借给一个丝毫不了解底细的陌生人,这当中所蕴藏的风险别说传统的银行存款、国债、银行理财比不了,就连随股市跌宕起伏的基金和股票都要比它安全得多,起码我们都能知道自己的钱投向哪了,就算是亏也亏得心知肚明,而且还可以及时止损撤出资金。

  这也是笔者为何会提前就选择退出P2P投资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是以保本为根本出发点,那么银行存款、货基、国债、稳健型的银行理财都可以作为投资选择,而最新公布的理财新规当中也把传统银行理财的投资门槛从5万元下调至1万元,基本也和现行的P2P产品起投线不相上下了,就算是回报低点,也没必要去冒哪些难以防范的风险。这也是笔者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给大家的一点浅薄建议,也欢迎有不同看法者多多指正。

  * 最后提醒一句:文中所涉及的操作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权威投资指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广州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资讯标签:

热度排行